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0-10-10 浏览次数:5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林则徐对待“良夷”是“照常贸易”并给予保护和鼓励,对待“奸夷”则“遵照新例,一体从重惩创”。这反映了林则徐(    )
    A . 禁烟态度坚决 B . 禁烟政策灵活 C . 注重调查研究 D . 赢得人民支持
  • 2. 国外多有学者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只是因为垂涎中国的金银,并非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领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条约内容是(    )
    A .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 赔款2100万银元 C . 开放重庆为商埠 D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3. 2019年9月17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开展。六件圆明园铜兽首时隔15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聚。与铜兽首流失相关的事件是(    )
    A .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 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地区 D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 4.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 .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 攻克永安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 5. 1876年,英国人巴尔福在上海写道:“只要中国依赖无知的官员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厂的事务,…那么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战舰,就必须不断地从欧洲购进。”这一材料说明了军事工业(    )
    A . 对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 . 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 C .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资的入侵 D . 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 6. 1946年5月18日,来远舰炮手谷玉霖口述:“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口述者讲述的战役是(    )
    A . 平壤战役 B . 黄海海战 C . 辽东战役 D . 威海卫战役
  • 7.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这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是(    )
    A . 中体西用 B . 救亡图存 C . 民主共和 D . 联共抗日
  • 8. 蒋廷黻说:“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它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这个方案相关的是
    A . 编练湘军 B . 派遣留学生 C . 百日维新 D . 义和团运动
  • 9. 1900年,世界人民用欢呼声,去拥抱迎接一个新世纪的到来。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却满怀着屈辱与悲愤进入20世纪。20世纪初,刺痛中国的事件是(    )
    A . 天京事变中太平军损失惨重 B . 俄国侵占伊犁地区 C . 日本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 D .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10. 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这一措施(    )
    A .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B . 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C .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 . 获得了农民阶级的支持
  • 11. 大公报统计,1905年至1911年,全国共创办报刊933种,其中上海214种,华南124种,江南102种,湖广65种,西南53种,华北168种,西北15种,东北50种。这表明报刊(    )
    A . 覆盖范围广 B . 报道及时 C . 存在时间长 D . 内容真实
  • 12. 孙中山认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少,贫者极多,…这真是前车可鉴”。针对“前车可鉴”,孙中山提出(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社会主义
  • 13. 某学者说:“它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个王朝,更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时代……此后,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宫廷政治’向‘议会政治’的转向。”它是指(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北伐战争
  • 14. 孙中山发表的《讨袁宣言》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是因为袁世凯(    )
    A . 继任总统 B . 武力镇压国民党 C . 复辟帝制 D . 接受“二十一条”
  • 15. 1918年,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1919年,全国有400多种白话文报刊;1921年,中小学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这体现新文化运动(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16.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如图是《1917年宋氏家族合影》体现当时的服饰特点是(    )

    A . 朴素单调 B . 中西合璧 C . 彰显个性 D . 等级森严
  • 17. 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举人发动的“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这说明(    )
    A . 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B . 学生教育水平提高 C .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 民族觉醒不断加深
  • 18.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的解说词说到:“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凝结了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磨难与觉醒。”其中,“开天辟地”指的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北平的和平解放
  • 19. “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 . 抵抗日本侵略中国 B . 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C . 消灭清朝残余势力 D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20. 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B . 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 . 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 D . 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 21. 某学者认为,长征过程中某一会议实现了“不流血式”的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该会议是指(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三湾改编
  • 22. 苏联前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血腥时期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九一八事变(    )
    A .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B . 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 C .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 直接导致东北的沦陷
  • 23. 张学良说:“在西安主事的都是共产党…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周恩来)的,他说出的话很有理。”由此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得益于(    )
    A . 日本不断扩大侵略 B . 美苏等国的干涉 C .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D . 蒋介石态度转变
  • 24. 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一部三幕剧。这三幕分别是“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国的抗战”。该戏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秋收起义 B . 淞沪会战 C . 七七事变 D . 武汉会战
  • 25.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在1943年度综合战报中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军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这反映了(    )
    A . 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C . 国共团结一致共同御敌 D . 正面战场沉重打击了日军
  • 26. 如图为毛泽东参加某次大会的代表证,在本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的报告是(    )

    A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 《论持久战》 C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 . 《论联合政府》
  • 27.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军队整编问题尚未解决 B . 国民党在舆论上获得主动权 C .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D . 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 28. 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转折”的主要标志是(    )
    A . 第三次长沙会战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 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 29. 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提出于(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30. 问世于全面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经历71天的民间征集,在1000多首作品中脱颖而出,1949年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 对既往历史与民意的尊重 B . 取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 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 . 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二、综合题
  • 31. 近代以来,中国海上屡受列强侵扰。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4年11月,总理衙门大臣奕䜣等人拉开了第一次海防议的序幕。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材料三:毛泽东……不仅从保卫海防、防御外敌海上入侵和国家统一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问题,还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的角度,考虑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新时期国际海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着眼于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已受到哪些“强敌”的侵扰,并归纳李鸿章为加强海防提出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注海洋的视角,并概括其海权思想。
    3. (3) 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人对海洋认识的变化及其意义。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海防建设的建议。
  • 3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等著名企业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通州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先后创办了大生纱ㄏ、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复兴面粉厂等20多个企业。…据统计,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

    ——摘编自童超《中国通史》、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1926年6月,卢作孚成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1938年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或“东方的敦刻尔克”。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材料三:1947年(72岁),荣德生在无锡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即今日江南大学的前身。他建立了大公图书馆、大量学校、工厂、保护名胜古迹、修缮了开原寺、东林书院等古建筑,到处造桥铺路,修建梅园、锦园等休闲场所。无锡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荣德生居功至伟。1948年,国民党战败,许多人逃往台湾或国外。但荣德生决定留在大陆,继续发展建设自己的家乡。

    ——摘编自慕和《荣德生小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社会热潮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宜昌大撤退”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出荣德生先生为发展家乡做出的贡献。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这批企业家身上具有何种情怀?
  • 3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热津斯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这支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军队从中国南方出发时有八万多人,到陕北时只剩下不到六千人。可正是这支军队,后来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生政权。

    ——摘编自刘亚洲《信仰的重建在今天比物质的构建要重要百倍》

    材料二: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这支军队”的名称,简述长征过程中军队面临怎样的困难,分析其最终取得胜利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到图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三和图四是哪个战役的情景,并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作为21世纪的中国新青年,你认为我们仍需继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