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粤教版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第七单元 法律护我 /7.1 特殊保护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7.1 特殊保护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4-18 浏览次数:86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商标法于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商标法自1982年制定以来第三次修改。新商标法的颁布(  )

    A . 杜绝了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B . 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 . 说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D . 说明法律是日常生活的“卫士”
  • 2.

    在交通道口等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警示图标(如下图所示),这提醒我们 ( )

    A . 生活离不开规则 B . 规则就是警示图标 C . 不守规则就会违法 D . 规则需要强制人们遵守
  • 3. 对漫画《大家都走斑马线》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生活中人人都要懂规则,守规则 B . 规则是由人制定的,是否遵守因人而异 C . 大家都走斑马线,会造成交通堵塞 D . 有了交通规则,社会就会井然有序
  • 4. 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法律这种规则,其作用发挥靠(  )

    A . 舆论的力量 B . 习惯的力量 C . 信念的力量 D . 国家强制力
  • 5. 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 ( )
    A . 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 . 法律来源于生活 C . 生活离不开法律 D . 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 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最高可判处死刑。这体现出我国法律( )

    A . 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B . 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方法 C . 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D . 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 7. “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③保护公民的一切权益

    ④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宪法、婚姻法也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表明 (  )

    ①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②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是完全相同的

    ③道德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着我国法律的不足

    ④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9. 富裕起来的陈某拒绝为年迈多病的父母提供生活医疗费用,对此陈某(  )

    A . 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B . 要承担法律责任,但不受道德谴责 C . 这是陈某的家务事,道德和法律都不必干涉 D . 既要受到道德谴责,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 10. 河南某地开展“关爱中小学生——1+1法律援助常识普及行动”。下列是中学生小华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目的的学习笔记,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①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②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

    ③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④有利于不良行为的预防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1. “河流虽急,沿着河槽走;人虽多,守着法律走。”这句谚语启示我们 ( )

    ①说话做事要以守规则为标准

    ②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③要增强法律意识

    ④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③④ D . ③④
  • 12. 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醉酒驾车,不管是否肇事,一经查实,便将承担刑事责任。这说明,在我国(   )
    A .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唯一规则 B . 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C .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人们生活的“卫士” D . 法律具有制裁作用,违反法律就要受刑罚处罚
  • 13.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否则,用工单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说明,在我国 ( )

    ①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唯一规则

    ②同工不同酬的行为已经完全杜绝

    ③法律是评价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④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A . ①②④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④
  • 14.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新商标法的施行说明 (   )
    A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B .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 .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D .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 15. 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
    A . 依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B .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 .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D . 只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最高可判处死刑。这体现出我国法律 ( )
    A . 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B . 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生命权最有效的方法 C . 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D . 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 17. 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法律这种规则,其作用的发挥靠 ( )
    A . 舆论的力量 B . 习惯的力量 C . 信念的力量 D . 国家强制力
  • 18.     五楼的殷先生非常苦恼。六楼的王某喜欢在深夜听音乐,并总是把音量开得很大。民警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使用家用电器、兵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对六楼进行批评教育,制止了他的不当行为。这一案例说明(   )

    A . 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B . 邻居之间产生纠纷是不可避免的 C . 只要发挥法律的作用,就一定能够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 D . 法律只对违反法律的人起作用
  • 19.     五楼的殷先生非常苦恼。六楼的王某喜欢在深夜听音乐,并总是把音量开得很大。民警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使用家用电器、兵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对六楼进行批评教育,制止了他的不当行为。

    这一案例表明法律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

    A . 对公民进行批评教育 B .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C . 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D . 制定详细、明确的法律制度
二、问答题
  • 20.

    有位老师在讲到规则与正义的内容时,展示了下边这幅漫画,要求同学们谈谈对漫画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这幅漫画就是说明了,在公共场所指责别人违反规矩的行为,是主持正义的表现!”

     

    请你结合漫画,辨析上述同学的看法。

  • 21.

    欣赏右面漫画并回答:

    漫画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发表你的看法。

三、材料分析题
  • 22. 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了打击网络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截止到8月底,浙江省公安厅已清理网上违法信息21.1万余条,其中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1.82万余条,查处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67起,刑拘2人,治安处罚46人;关闭违法的网站、栏目、网店1 978家,有力震慑了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1) 浙江省公安厅对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2. (2) 公安部部署开展这一专项行动体现了我国法律怎样的作用?
  • 23.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全国 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黄胜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 (1) 黄胜受贿案的判决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2. (2) 这则案例反映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
  • 24. 材料一 公安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每学期开学在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不少于4课时的消防知识教育课程,每学期组织一次火灾疏散逃生演练,并布置一次家庭消防作业,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材料二 一日下午,江苏新沂市棋盘小学放学下楼时,在一楼出口处一女生不慎摔倒,造成身后多名学生从楼梯上摔下,共有11名学生受伤,3人为创伤性窒息,虽无生命危险,但却再一次敲响了加强校园安全的警钟。

    1. (1) 材料一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
    2. (2) 请从学校、未成年人两个角度来分析,材料二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