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3-31 浏览次数:2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七上·德惠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 .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C . 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 . 小明今天没来上学,班长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
  • 2. 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同义词指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有些同义词所指范围有差别。如“时代”和“时期”,前者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指范围大;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 B .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句中“水晶”“树影”两个词的词性属于名词。 C . “当我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达成目标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骄傲。”其中的“骄傲”原本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却是褒义词。 D . “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句中“下”“上”两个词的词性属于动词
  • 3. (2020七上·德惠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荷叶·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B .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代表作——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等。 C . 《济南的冬天》——老舍——代表作——小说《茶馆》,诗文集《踪迹》。 D .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 4. (2020七上·德惠期末) 口语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划线词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令尊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B . 今天是我们家搬入新居的好日子。酒席上,爸爸笑着对大家说:“各位高朋光临寒舍,是我们全家莫大的荣幸,在此身深表感谢!”邻居老张马上站起来说:“愚兄见外了,远亲不如近邻,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啦。” C .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D . 你的语文老师应邀参加班上举行的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二、基础知识综合
  • 5.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

        ②后来发生了分qí________: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 shà________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

        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

    1. (1) 根据文中读音,在横线上正确、规范地写出这两个汉字。
    2. (2) “粼”字共画,在《新华字典》中,若按部首查字法查该字应查部。
    3. (3) 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熬”在文中的含义:
  • 6.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A)有这点精神 , (B)是一个__________ 的人,一个__________ 的人,一个__________ 的人,一个__________ 的人,一个__________ 的人。

    (节选自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1. (1) 这段话中,“这种精神”指的是  。
    2. (2) 根据原文填入A、B处的一组关联词语为:……
    3.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道德   b.有益于人民  c.纯粹  d.脱离了低级趣味   e.高尚

      A . e  a  c  d   b B . c  e  a  d  b C . e  c  a  d   b D . c  e  b  a  d
三、情景默写
  • 7. (2020七上·德惠期末) 古诗句积累。
    1. (1)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三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抒发对友人思念之

      情的诗句

    2. (2)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3. (3) 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4. (4)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5. (5) 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饱含着思乡的泪水。
四、名著阅读
  • 8. (2020七上·德惠期末) 名著阅读

    你即将为本班同学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同学们:

        我向大家推荐《朝花夕拾》这本书。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  ①   ;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   ②   ;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  ③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

    1. (1) 请将下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各选两项)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E.《无常》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②   ③

    2. (2) 读过《西游记》,请遵示例按照唐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

五、综合性学习
  • 9. (2020七上·德惠期末) 综合性学习

        青春不息,学习不止;捧起书本,沐浴书香。你所在班级要开展“青春作伴好读书”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1) 下图是李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画,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2. (2) 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名人读书的材料。请写出对下面三则材料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明末大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书稿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焚,反复七次,直到烂熟于心,融会贯通。

          材料二: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复习,他称之为“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材料三: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探究结果:

    3. (3) 调动你的诗词积累,写出连续的两句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并为这次读书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①诗句:

      ②标语:

六、诗歌鉴赏
  • 10.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
    2. (2) 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七、对比阅读
  • 11.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 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仅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结束,完成。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与友

      ②相而去

      事讫

      止于野亭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①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中“门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门外”。 B . “待君久不至”一句中“待”前省略的是主语“家君”。 C . “则是无信”中“信”是名词,信用的意思;而《论语》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信”是相信的意思。 D . “友人惭”中的“惭”是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惭愧。
    4. (4) 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 (5)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记叙。
八、现代文阅读
  • 12. (2022九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⑪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⑫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⑬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⑭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⑮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⑯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⑰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⑱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⑲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1. (1) 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3. (3) 说说⑬段中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 (4) 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 (5) 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分析其作用。
  • 13.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和折柳赠别

    ①中国古人送别时,常常折一截青青的柳枝送给远行的友人。《三浦黄图•桥》有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后来,人们经常用“折柳”作为送别之词。在中国古代抒写离情别绪的文艺作品中,“折柳”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如“   甲    ”,甚至一些惜别怀远的乐曲,也以“折柳”为曲名,比如“  乙  ”。

        ②古人为什么要在送别时折一段又轻又软的柳枝呢?一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含“留恋”“留别”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丙  ” , 借柳条随风飘扬,似牵衣人,来表达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心情。二是因为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里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三是因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所以古人折柳相送,也寓意友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③其实,古人折柳赠别,赋予柳树种种感情,其文化源头是他们对于柳的崇拜。

        ④在中国古人看来,青青的柳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界的植物,而且还是一种象征物。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有柳树的山谷里得到了生气,获得了力量,第二天早上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从东方升起。另外中国古代棺材盖上的装饰,送葬的灵车都可以称作“柳”。这也曲折反映了古人希望死者能像“柳”一样,获得再生。

    ⑤柳树在中国古代还经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正月里,门前插一枝杨柳,可以挡住百鬼;有些地方认为柳枝可以驱除蛇蝎等毒虫;满族的巫师萨满们用柳枝祛除鬼怪;白族新婚的家庭以柳驱邪。很多地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使全家安康;满族祭祖时还用柳枝蘸水洒在儿童头上,这是向孩子赐福。

    ⑥由于中国古人对柳有这样的认识 , 所以,他们送给远行之人的一段柳枝,虽然谈不上尊贵,却包含着殷切而深远的祝福——祝远去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顽强而蓬勃地生存和发展;祝远去的人一路平安,来日幸福。

    1. (1) 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诗句依次应该是(     )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②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A . ①②③ B . ③②① C . ①③② D . ②③①
    2. (2)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3) 古人折柳赠别的原因是什么?
    4. (4) 第⑥段加点词“这样的认识”是指什么?
    5. (5)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为什么呢?这要从柳树本身的特点说起: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柳树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倒着插,横着插都可以存活。每到冬去春来,柔弱的柳树总是最先吐出小小的嫩芽。柳树顽强的再生力、旺盛的生命力给十分重视草木的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九、作文
  • 14. (2020七上·双清期末) 题目:一个难忘的眼神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②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15. (2020七上·德惠期末) 根据要求作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已进入初中一个学期了,在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定有许多感受吧!

    请以“这里有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欢乐、友谊、挑战、风景……”等词语。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④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