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更新时间:2017-08-28 浏览次数:315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然(wǎng)    笑(chī)      窸窣(xī  sū) B . (qiè)     予(jǐ)       恣睢(zì  suī) C . (fèi)     白(shā)      妒忌(dù  jì) D . (yē)      过(yǐn)      拮据(jié  jū)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 . 鸭子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蹿着。 C .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D .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嘴巴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闻乔任梁离世的消息,粉丝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召开了一场歇斯底里的聚会。 B . 有专家对目前手机用户批量转发问候短信的行为提出中肯建议:问候不一定要郑重其事 , 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C . 女排朱婷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 D . 王老师为人诚实,待人接物斩钉截铁 , 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 4. (2017八上·民勤期末)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A . ①⑤②③④ B . ③①⑤②④ C . ④③②①⑤ D . ③②①⑤④
  • 5.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B . 《心声》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真情的心声,呼吁教育工作者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 C .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D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 6. (2017九上·武威月考)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有人问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出来的。②所谓的民族价值观一定不能有“钱”,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必须有精神。③就像一个人一样,使一个人富裕起来是容易的,给一个人一百万就富裕起来了。④________,使一个人有文化、有气质是很难的。

    1. (1) 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3) 第④句的横线处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7. 走近名著。

    1. (1)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该小说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2. (2) 《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请列举两个体现“义”的故事情节。

  • 8.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请你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黔南法院全面加强留守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工作,动用执行救助基金帮助留守儿童支付医疗费等相关费用,让山区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执行救助基金池这“一池春水”温暖了诸多留守儿童。黔南法院设立执行救助基金池,确保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及时获得司法救助,极大地提升了黔南法院司法关怀的深度和广度,彰显着人性化司法的光辉,切实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

    材料二:下图是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对比图。

    1. (1) 请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2) 请写出你从图中获得的两条信息。

    3. (3) 为了表达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你认为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故乡》(节选),完成题目。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 (1) 前两段文字分别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2. (2) 文中画线句是对夜晚海边景物的描写,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4) 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想说的话是什么?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写出来。

  • 10.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工具),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⑦沉默。等待。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⑪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有要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了他。

        ⑫“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中/华-资*源%库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⑬ 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⑭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B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⑮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1. (1)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我”的情绪变化。

    2. (2)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

      B他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3. (3) 试分析第1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4) 本文标题言近旨远,试探究其意蕴。

  • 1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读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①________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②______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③______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 (1) 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②    ③

    2. (2) 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

      A . 解释陪读的现象。 B . 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 . 说明陪读的方法。 D . 倡导陪读的风气。
    3. (3) 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 (4)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三、作文
  • 12.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郎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