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了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材料:明代或更平时期形成的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他们单独成籍,称为“贱籍”,世代相袭,雍正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奏请消除山陕乐户的贱籍,九月两浙巡监御史喝尔泰上书请绍兴堕民丐籍,雍正都批准了,雍正五年将“年代久运,文契无存,不受主家秦养”的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开除贱籍,归入良民”。其后,雍正朝又多次“开豁贱籍”,雍正皇帝消除贱籍的措施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脱离贱籍,转入民籍,即由贱民转为良民;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种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如雍正三年规定:堕民丐户和乐户等“改业为良,若土毫地棍仍前逼勒凌辱,及自甘污贱者,依律治罪”,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简而言之,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的服役。
——编自陈国坤《清朝“开豁贱籍“就策初探》
——《第二次世界大战》
——镝编自孙启康《毕昇墓碑鉴定及相美问题考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