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0届高三历史百日冲刺模拟试卷六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9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 . 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 .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 . 节俭恭顺蔚然成风
  • 2.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中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3. (2021高三上·郑州月考) 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 )
    A .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B .  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C .  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 D .  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 4. 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 B .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C .  闭关锁国禁绝限制国际交往 D .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 5. (2023高二上·开远月考)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 .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6. 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 .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 .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 .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 .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 7. 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

    A .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 “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 9.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
    A .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C .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 10. 不同于苏联史学界,在西方学术界,使用Modern Times(现代) 时,一般泛指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历史概念,它包括了中国学术界现在习惯采用的“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间段。有时,西方学术界也特以 late modern Time(后现代)或Contemporary Time(当代)来表征当代(当前)时期,需要指出的它从属于Modern Times的长时段。( )
    A . 文明史观 B . 近代化史观 C . 社会史观 D . 全球史观
  • 11.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C . 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D . 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 12. 下图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一朵奇葩的朗香教堂。它突破 了历史上所有的教堂样式. 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 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怪诞的造型、 变化自由的构图,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奇、难忘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筑艺术 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 是( )

    A . 《自由引导人民》 B . 《拾穗者》 C . 《日出•印象》 D . 《格尔尼卡》
二、材料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的文明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明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

    材料一: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但是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的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背景。
  • 14.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或更平时期形成的民(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的人)分布地,其并非奴隶,但地位低于平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列于民户的户籍,他们单独成籍,称为“贱籍”,世代相袭,雍正元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奏请消除山陕乐户的贱籍,九月两浙巡监御史喝尔泰上书请绍兴堕民丐籍,雍正都批准了,雍正五年将“年代久运,文契无存,不受主家秦养”的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开除贱籍,归入良民”。其后,雍正朝又多次“开豁贱籍”,雍正皇帝消除贱籍的措施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由原来的贱户提出申请,经地方官批准,脱离贱籍,转入民籍,即由贱民转为良民;二是贱户改籍必须抛弃原来的职业,别习新业,同时政府禁止地方绅种衿逼勒贱户再操旧业,如雍正三年规定:堕民丐户和乐户等“改业为良,若土毫地棍仍前逼勒凌辱,及自甘污贱者,依律治罪”,三是贱户既转属民籍,就要同平民一样向政府尽义务,简而言之,所谓削籍就是准许贱户改业,转为良民,并对国家的服役。

    ——编自陈国坤《清朝“开豁贱籍“就策初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皇帝“开豁贱籍“的历史意义。
  • 16. 材料:一战之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作了严格规定,德国不甘心这些严惩和限制。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进而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既得利益。1939年9 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方式入侵波兰。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的教训。
  • 17. 材料:有关毕界的历史记载仅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仁宗)庆历( 1041-1048)中,有布衣毕界,又为活板……",共274字。毕昇的生平如籍贯、家世、经历、生卒等均无记迷,而其他稗官野史也来发现任何线索。1990年,湖北英山发現一古墓碑,刻有"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和"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1049年宋仁宗改元为"皇祜")等字样。根据墓碑的形制、花紋、结构,专家确认其为宋碑。在墓碑出土地附近歪今存有毕家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相传为毕、李、肖三姓聚居地。这一带还保存着一些宋元以前的毕姓坟墓。如今该篡碑被认定为毕羿墓碑,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镝编自孙启康《毕昇墓碑鉴定及相美问题考证》等

    1. (1) 根据材料,归纳英山古蕴碑被认定为毕昇墓碑的证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籍中对毕昇记述很少的原因,并说明毕昇墓碑被定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