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卷(一)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812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溃退(guì)    要塞(sài)    白洋淀(dìng) B . 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ǎn) C . 劫掠(jié)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 . 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晨曦        响彻云宵     血腥     仄歪 B . 张皇失措    荒谬         瞥见     珐琅 C . 箱箧        杀戮         揣摩     锐不可挡 D . 绚丽        转弯摸角     泻气     纳粹
  • 3. 下列划线的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来越南在对我国西沙群岛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其手段之卑劣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B . 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表演了自己准备的精彩节目,不论是吹拉弹唱,还是舞蹈小品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C .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传递的正能量,将激励全社会人心向善,见贤思齐 D .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是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历届“感动中国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       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 . 传播    捍卫    聚集 B . 传递    保全   凝聚 C . 传递    捍卫    凝聚 D . 传播    保全    聚集
  • 5. 下列问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B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C . 哪一个家庭不是因为有了“小气的爱”,才有了最真切的幸福呢? D . 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灌园子?
  • 6.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 B . 《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 . 《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 .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 7. 下列各项中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鲜嫩的芦花像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B . 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C . 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势不可当。 D .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 8. (2020八上·陇县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 B . 欢迎志愿军凯旋归来。 C . 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 D .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 9.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真实的付出,就会发现许多门都是虚掩着的:在商界中,你付出智慧,你会发现财富的大门是虚掩着的;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主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在答问中提到的“新环保法‘有牙齿’”,是全国人大首场发布会的一大亮点。

        污染的“硬骨头”如何啃?法律的“牙齿”如何长出来?两会期间,百姓对新环保法发出了一系列追问。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氦排放量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氨氧排放量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氨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厉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阅读理解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目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1)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的五部分,即标题、。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这篇新闻的标题用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渡江的气势。

    2. (2) 文章开头两句是这篇消息的部分,它从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括号内的文字是新闻的,作用是。时间精确到“时”暗示

    3. (3)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

    4. (4)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但可以穿插议论。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议论的语句。然后思考:

      A本文从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各是什么?

      B这些议论的语句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5) 本文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6. (6) 请在文中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然后思考本文作者为什么不按照“东--中--西”或“西--中--东”的空间顺序写,而按“中--西--东”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7. (7) 文段中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出了什么?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 (3)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作文
  • 13.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历史的前进总是伴随着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有正义的,也有非正义的;有保卫战,也有侵略战。不同类型的战争向人们展示了同样的事实:流血。

    你理想中的和平世界是怎样的?请以“我心中的和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充实。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