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表现 |
“前五四”时期(1915~1918年) | “革命”“民主”出现频度大体相当 |
“五四”时期(1919~1922年) | “革命”一词出现频度明显超过其他词,“民主”出现次数不及“革命”的二十分之一 |
年份 | 苏联 | 亚非拉国家 | 欧美国家 |
1949年 | 33 | 1 | 2 |
1950年 | 46 | 5 | 15 |
1954年 | 26 | 7 | 8 |
材料一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老子》三章提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即君主只要使民众吃饱穿暖、身体强健供自己驱使就可以了。《孟子·尽心上》篇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摘编自林荣《<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家虽然提出了“社稷重于君主”和“天下为公”的信念,但是他们所讲的“私天下”与“公天下”是能够由君王进行黏合的,建立了“君为臣纲”的关系规范。明清民本思想家主张以社会分工为理论,确立君主与宰相的同事关系,宰相享有和君主在行政上“共议可否”的权力。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现和追求人性与真、善、美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产生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时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觉醒和对自身所处地位的考量,并体现于人的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及其影响。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人文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一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洋务新政,是在资本主义侵略中被迫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西欧国家为榜样,创办外国语学堂和科技学堂,进行西文、西艺教育。1902年,清廷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学习日本,把高等教育段分为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共三级。在新文化运动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制度,把大学段分为两级,不立教育宗旨,采用选科制,各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自行规划课程,取消国家统一的大学课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调整深刻地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
——摘编自张伶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9~195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旧转换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全面接收和改造各类高端教育机构,颁布新学制,推进课程改革。同时改造教师思想,吸收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高等学校,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仿照苏联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进行全国性的院校调整。
——摘编自陈武元、洪真裁《建国后1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评估与启示》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城市人口有很大的增长,主要是移民。在纽约市150万人口中,每6个人中就有5个人挤在低矮简陋的房屋中。进步派展开了为移民和定居者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消除贫困根源的运动。1901年纽约市、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
——摘编自吴惠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材料
1938年初,蒋百里写出《速决与持久》这篇最有“战略价值”的名文,根据国民党部队在平津、沪宁等各大会战中采取死守硬拼的大阵地战略而导致丧师失地的惨痛教训,他郑重地提出:“我们中国目前既须作持久战,我们就应该在持久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蒋百里以渊博的学识,确凿的证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以持久作战赢得最后胜利的种种道理,被国人誉为抗战时期的指导理论。特别是在中日和谈甚嚣尘上之际,他从地理环境、国民体质、民族文化、战争性质等方面,得出日本侵华必然失败的结论,此结论一出,该文立即被评为抗战以来第一篇轰动文坛、轰动智识界的好文章。他的“机动作战”论和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运动战抗击日军的建议,为中国抗战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抗战必胜”论,更是激励了士心民气,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一份心理基础。
——摘编自吴仰湘《蒋百里对中国抗战的理论探索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