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线上...

更新时间:2020-05-23 浏览次数:276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韩非曰:“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韩非的这一言论(    )
    A . 揭示了君主专制危害 B . 意在倡导以法治国 C . 指出了吏治的重要性 D . 说明君民地位不等
  • 2.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出这样的主张:君主如果将国家治理得好,上天就会显祥瑞来嘉奖。如果有失策之举,那么上天就会用灾害来警告。如不反省,就会用怪异的现象来恐吓。再不改变,衰败就到了。董仲舒这些言论旨在(    )
    A . 表明君权应受到上天严格限制 B . 说明君主治国要施行仁义 C . 阐述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意识 D . 阐述君权与上天的关系
  • 3. 理学大师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由于道掌握在儒家手里,所以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这主要体现了理学家(    )
    A . 心系国家的社会责任感 B . 反对专制的强烈愿望 C . 渴望掌权的政治抱负 D . 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怀
  • 4. 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非公义也。”材料反映出王夫之(    )
    A . 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B . 深化传统民本思想 C . 否定传统伦理思想 D . 对传统政治的否定
  • 5. 公元前444年,雅典在西西里岛建立殖民城邦,普罗泰格拉为图里瓮城起草了法律。苏格拉底称赞他是“我们活着的人中最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普罗泰格拉(    )
    A . 认识到法律的社会功能 B . 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C . 凸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 . 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 6. 马丁·路德提出:“任何人不允许离开他在生活中的位置而移向更高的位置,除非上帝通过某一世俗权威来发布认为他适合升迁。”这表明他(    )
    A . 主张打破神学的禁锢 B . 维护教士的特权地位 C . 主张服从上帝的权威 D . 对现实生活有所怀疑
  • 7. 在启蒙思想家那里,“(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这说明启蒙思想家认为(    )
    A . 绝对权威是绝不存在的 B . 理性就是反对封建专制 C . 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D . 个人自由要服从公共秩序
  • 8. 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 B . 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C . 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 D . 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
  • 9. 某书体的体式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该书体具有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等特征。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该书体特征的是(    )
    A . B . C . D .
  • 10. 有学者在评价《聊斋志异》时认为:“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媚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体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据此可知,《聊斋志异》( )
    A . 开创了文学的新形式 B . 揭示了封建的末世危机 C . 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 D . 表现强烈的反礼教精神
  • 11. 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说:“近现代科学的产生缘于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的结合,伽利略的科学工作正是这一传统结合的典范。”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 发现了众多天文学奥秘 B . 兼顾实验事实与逻辑推理 C . 否定了中世纪的地心说 D . 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 12. 达尔文认为,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每个物种可以产生比能存活多得多的后代,但自然界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由此可以推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特点之一是( )
    A . 用进废退 B . 动物优先 C . 趋利避害 D . 物竞天择
  • 13. 19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895年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用大量篇幅普及科学知识,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 )
    A . 科技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 . 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 C .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观念更新 D . 科学知识逐渐被庸俗化
  • 14. 李鸿章认为:中国“自强之道在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耳”,“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我不能自强,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逞”,后患无穷。可见李鸿章的“自强之道”是( )
    A . 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B .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 . 改造传统思想文化 D . 增强全民族自信心
  • 15.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其中“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书中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这些观点( )
    A .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 . 基本上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 C .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 .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主导地位
  • 16. 下表为《新青年》中“前五四”和“五四”时期“革命”“民主”二词出现频度变化的表现。该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在我国( )

    时期

    表现

    “前五四”时期(1915~1918年)

    “革命”“民主”出现频度大体相当

    “五四”时期(1919~1922年)

    “革命”一词出现频度明显超过其他词,“民主”出现次数不及“革命”的二十分之一

    A .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 . 民主启蒙已经完成 C . 辛亥革命成果有限 D . 俄国道路引起关注
  • 17. “为边界计,红军若走,则像八月那样的蹂躏,立可重来。赤卫队虽不至完全消灭,党和群众的基础将受到极大的摧残……红军不走,以现在的基础可以逐渐向四周发展,前途的希望是很大的。”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
    A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 《井冈山的斗争》 C . 《新民主主义论》 D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18. 1980年,邓小平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的这一言论( )
    A . 表达了体制改革的意愿 B . 主张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 C .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 .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 1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 )
    A .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C . 表明以人为本是和谐发展观的核心 D . 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20. 下面是1949~1954年《文艺报》涉及外国文艺资源篇数统计表(单位:篇)。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苏联

    亚非拉国家

    欧美国家

    1949年

    33

    1

    2

    1950年

    46

    5

    15

    1954年

    26

    7

    8

    A . “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向多元化发展 B . 现实政治环境对文艺发展影响较大 C . 政局稳定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发展 D . 文艺创作的题材覆盖面较为广泛
  • 21. “文革”时期的中国,“集体”的概念是备受推崇的,中央特别需要有一些鼓舞士气的大场面的群众运动出现,于是中央倡导“以群众运动方式来推动科技发展”“农业科研要以农民为主体”。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的科技成果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 成功研制“银河一1号”计算机 C . “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 . 实现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22. 美国文学家拉尔夫·爱默森(1803一1882)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属于别人的日子,我们长期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日子已经结束,我们对于欧洲宫廷文艺女神已经倾听得太久了。”他的这篇演讲《论美国学者》被誉为美国“思想上的独立宣言”。可见,爱默森( )
    A . 提倡文学的民族性 B . 倡导文化的自主性 C . 极力赞颂美国独立 D . 反对欧洲文化渗入
  • 23. “可以说他们是画家中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们在长期对光线的捕捉和研究探讨的时候发现光的强弱对于色彩的冷暖有很大的关系。”下列能反映“他们”风格的作品是( )
    A . B . C . D .
  • 24. 1903年,美国人鲍特以独特的方式,拍摄出《火车大劫案》和《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两部影片。这两部影片( )
    A . 预示电视艺术诞生 B . 并未体现音色效果 C . 音乐背景立体感强 D . 揭开有声电影序幕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老子》三章提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即君主只要使民众吃饱穿暖、身体强健供自己驱使就可以了。《孟子·尽心上》篇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摘编自林荣《<吕氏春秋〉与百家合流》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家虽然提出了“社稷重于君主”和“天下为公”的信念,但是他们所讲的“私天下”与“公天下”是能够由君王进行黏合的,建立了“君为臣纲”的关系规范。明清民本思想家主张以社会分工为理论,确立君主与宰相的同事关系,宰相享有和君主在行政上“共议可否”的权力。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民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民本思想相比明清民本思想的显著不同,并分析明清民本思想的历史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现和追求人性与真、善、美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产生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时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觉醒和对自身所处地位的考量,并体现于人的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及其影响。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人文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洋务新政,是在资本主义侵略中被迫产生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西欧国家为榜样,创办外国语学堂和科技学堂,进行西文、西艺教育。1902年,清廷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学习日本,把高等教育段分为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共三级。在新文化运动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参照美国制度,把大学段分为两级,不立教育宗旨,采用选科制,各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自行规划课程,取消国家统一的大学课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调整深刻地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

    ——摘编自张伶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9~195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旧转换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全面接收和改造各类高端教育机构,颁布新学制,推进课程改革。同时改造教师思想,吸收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进高等学校,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仿照苏联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进行全国性的院校调整。

    ——摘编自陈武元、洪真裁《建国后1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评估与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演变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改造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2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城市人口有很大的增长,主要是移民。在纽约市150万人口中,每6个人中就有5个人挤在低矮简陋的房屋中。进步派展开了为移民和定居者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消除贫困根源的运动。1901年纽约市、1902年芝加哥市颁布了建造经济公寓和普通住宅的法律。到1917年有40个城市、11个州有了关于提供经济公寓的法律、规定来改进环境卫生和居住状况。改革住房的理念是1914年由美国的劳动者联合会提出来的,虽然遭到了那些认为提供住房不是政府责任的人的反对,但劳动者联合会还是推动了由联邦政府提供贷款、由各城市建造公共住房的方案。1915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建筑修正案,允许由州政府建造低成本的住房。

    ——摘编自吴惠敏《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8年初,蒋百里写出《速决与持久》这篇最有“战略价值”的名文,根据国民党部队在平津、沪宁等各大会战中采取死守硬拼的大阵地战略而导致丧师失地的惨痛教训,他郑重地提出:“我们中国目前既须作持久战,我们就应该在持久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蒋百里以渊博的学识,确凿的证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以持久作战赢得最后胜利的种种道理,被国人誉为抗战时期的指导理论。特别是在中日和谈甚嚣尘上之际,他从地理环境、国民体质、民族文化、战争性质等方面,得出日本侵华必然失败的结论,此结论一出,该文立即被评为抗战以来第一篇轰动文坛、轰动智识界的好文章。他的“机动作战”论和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运动战抗击日军的建议,为中国抗战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抗战必胜”论,更是激励了士心民气,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一份心理基础。

    ——摘编自吴仰湘《蒋百里对中国抗战的理论探索与贡献》

    1. (1) 根据材料,概括蒋百里抗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百里抗战理论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