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0年高考历史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卷六

更新时间:2020-05-18 浏览次数:18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氏曾世代担任周朝的史官,春秋时期由于国都内乱,司马氏迁居到晋国,此后族人分散到卫国、赵国、秦国等地任职。这反映了(   )
    A .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 . 贵族学说逐渐广布 C . 儒家思想开始传播 D . 天下观念不断传播
  • 2. 中国历史上,指南工具曾经被不断地发明、遗忘、再发明。《史记》记载黄帝发明指南车,却无造法传世;东汉的张衡重新发明指南车,也没有留下造法;三国的马钧再次重新发明;到了南北朝,造法失传,又有祖冲之尝试,想要重新发明。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   )
    A . 科技进步需要重复发现和研究 B . 中国古人秘技自珍不重视交流 C . 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水平 D . 科学知识缺乏有效传承和积累
  • 3. 邓小南在《宋代历史再认识》中指出:“不少学生从中国通史的教科书中,从前辈学者的研究论文中,意识到宋代的‘积贫积弱’,特别是鼎峙与战争中国势的不振;而与此同时,却又在西方流行的史学著述中,注意到费正清、谢和耐、伊懋可等汉学家对于宋代历史的极高评价,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评价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汉学家(   )
    A . 不具有中国学者那样强烈的民族情感 B . 不能从长时段解释中国历史发展 C . 采用与中国学者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 D . 接触比中国学者片面的历史资料
  • 4. 下表是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各地夏税绢数表。这反映了(   )

    地区

    绢数(单位:匹)

    浙江

    139 140

    江西

    15 477

    湖广

    26 478

    福建

    273

    四川、广东、广西、云南

    0

    南直隶

    32 999

    北平

    32 962

    山东

    23 932

    河南

    17 226

    山西、陕西

    0

    总计

    288 487

    A . 明代实行苛捐杂税以盘剥百姓 B . 明代对四川云南等地多有安抚 C . 山西和陕西经济遭到战争破坏 D .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 5. 有学者认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重要动力,一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二是反抗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三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政府主导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B . 外来因素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C . 中国人为应付挑战而主动奋斗 D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 6. 191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到中国,他宣传的实用主义哲学,受到青年学子们的热烈欢迎。次年,法国哲学家罗素到访中国,他高度赞扬中国的道家思想……提倡西方应该学习中国“正当的生活观念”,结果应者寥寥。这是由于(   )
    A . 新文化运动严重破坏传统文化 B . 中国已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C . 年轻人急于实现中华民族崛起 D . 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正在流行
  • 7. 1945年,《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出版,书中选用了大量的木刻画,《乡村选举》就是其中一幅。实行乡村选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使党员干部与工农相互结合 B . 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革命 C . 在农村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 D . 使军队和人民之间紧密相连
  • 8. 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   )
    A . 国家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B . 多种经济成分能够同时并存 C . 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了承认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 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把城邦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一个人统治,一种是少数人统治,一种是多数人统治。如果某国一个人的才德远远超过其他人,那就由素质最高的人统治,实行君主制;如果大多数人的政治素质都很高,就选择民主制。无论哪种政体,只要是为了城邦的利益,都是好政体。据此推知,亚里士多德(   )
    A . 提倡根据国情选择不同政体 B . 指出统治者要代表民众利益 C . 认为政治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D . 批评古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
  • 10. 17、18世纪的法国学者丰特奈尔认为,“一部政治、道德或批评著作,甚至文学著作,从各方面考虑,如果出自一位几何学家之手,会更完美”。这种对理性的推崇导致了(   )
    A . 牛顿力学思想产生 B . 浪漫主义艺术形成 C . 法国革命迅速爆发 D .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 11. 列宁指出,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他还说:“由于不会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一步都吃到苦头。”列宁的这一论述(   )
    A . 表明保持小农经济长期稳定的必要性 B . 保证了苏俄农业政策的长期稳定 C . 表明农业集体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D . 推动了苏俄生产关系的调整
  • 12. 21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理论”,“长尾”就是不热门的小众产品。安德森把营销成本比喻为“水面”,原来“水面”淹没了“长尾”;现在水面降低,水下的财富显现,销售小众产品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出现“长尾理论”的根源是(   )
    A . 消费者选择日益多样 B . 大众的审美取向分化 C . 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 D .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此外,他主张“有教无类”,将崇高神圣的教育爱倾注到贫苦子弟的身上,他对待学生真诚无私,传播知识毫无保留。孟子提倡“尚志”,也就是重视立志,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着某种信念,向着某个目标去奋斗,他还提倡“贵气”,即人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脱离低级趣味;美其道,乐其业,即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以教为乐。董仲舒认为“圣化”的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热爱本职工作,“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东汉王充强调教师在学问上要做到“博”和“通”。

    ——摘编自章泽《中国古代教师素质观浅论》等

    材料二 康有为指出,“大学之师,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大学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这是他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在注重“精深”学问的同时,更把“德”摆在重要的位置。孙中山主张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形成一个弘扬正气、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而这一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蔡元培主张改良讲义……反对大学讲义过于详尽,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研究学问。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摘编自陈光明《近代教育家论教师队伍建设今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教师素质观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古代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近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出版于1933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农村开办丝厂。乡下土匪横行,吴荪甫带家人离开老家到上海。在上海,吴荪甫与人合伙创办了益中信托公司,兼营金融和实业。他梦想他的公司“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此时,国内常有战争发生,税赋沉重,民生凋敝,益中信托公司的产品滞销。吴荪甫克扣工人的工钱,遭到工人反对。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凭借美国财阀的支持,操纵金融市场,打压益中信托公司。吴荪甫抵押丝厂和公馆,与赵伯韬背水一战,最终失败,彻底破产。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颁布《共同纲领》的1949年到修正《保险条例》的1953年,是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时期。《保险条例》的基本特征有:第一,由于财力的限制,其实施只是“重点试行,逐步推广”,当时的规定是,《保险条例》只在100人以上国营、公私合营等行业和部门实行。……第二,坚持“劳资两利”的原则,对没有资格实行《保险条例》的企业,采取由资方与工会双方协商的办法来签订集体劳动保险合同。总的来说,职工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了社会保险待遇。“劳资两利”的这一福利原则使广大企业在处理有关劳动关系、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问题时兼顾了劳资双方的利益。这一原则与马克思关于我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的深刻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也与毛泽东关于现在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太少了的著名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马杰、郑秉文《新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必然性及其评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保险条例》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保险条例》改革的历史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形成燎原之势。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东部国家肯尼亚,原来是英属殖民地。1952年肯尼亚爆发“茅茅运动”,口号是“把白人抢去的土地夺回来”。起义者除了农民,还包括大量的城市贫民,影响很大。肯尼亚非洲人联盟主席肯雅塔被捕。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截至1955年9月,殖民当局已屠杀了9万人,监禁了8.7万人。1960年,在肯尼亚非洲人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了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提出“为争取立即独立而斗争”的口号,农民运动再度高涨。……肯雅塔获释,代表肯尼亚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宪法会议,经过双方妥协,英国同意肯雅塔组建自治政府。肯尼亚宣告独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肯尼亚能够独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亚独立运动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国维是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学者。他早年编译西学,向国人介绍了大量西方学者,以及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他研究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上”;《古史新证》,提倡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论教育之宗旨》,指出教育要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门户,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摘编自《<人间词话>导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国维的学术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国维学术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