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自古中国布缕之征,惟丝、枲(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二者而已,今世则又加以木绵焉。……《元史》种植之制,丁岁种桑杂果,亦不及木绵,则是元以前未始以为贡赋也。……至我朝(明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随着棉植业的发展,中原的河南、山东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两大重要的产棉区,后者还成了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在松江,“中产以下,日织一小布以供食。虽大家不自亲,而督率女伴,未尝不勤”。松江生产的棉织品有标布、扣布、稀布、番布、药斑布、中机布、小布、三梭布、龙墩布、云布、飞花布、浆纱布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858年,密切尔(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在报告中称:“沿海城市里一部分富裕阶层穿用我们的布匹,在夏天,为的是节省丝绸与绉纱;在冬天,则加上棉絮,节省皮衣和厚重的缎子。商店的账房先生和店员穿用我们的布匹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洋布比同等的土布好染色而显得光彩。……富裕阶层之所以穿洋布,也不是因为洋布好,而是因为做起所需衣服来,碰巧洋布比他们的土布便宜罢了。”1884年九江海关报告:“手工织品要出较高的价钱,这种情况常常使得穷苦阶层的人必须买用那比较起来并不耐穿的进口货。”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材料: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合”,并不否认事物的本来矛盾和进行必要的斗争。“和合”思想包含了承认差别的内容,而非无原则地融合。从这点上说,和合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并正确掌握斗争的尺度。因此“和合文化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中国特色的评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而且应该成为我们在国际反霸斗争中的有力思想武器”。
——摘编自韩卫东、韩耀东《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当代世界意义》
材料:对于研究冷战史、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学者们来说,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间,我们得到了大量来自俄国、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的新解密的档案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冷战史和20世纪国际关系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而使得整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巨大进展。新解密的文件冲击了冷战历史研究者的旧有观点。通过阅读这些新资料,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并更为重视“机制”的作用。新档案资料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人们不再把冷战仅仅视为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包括东亚、南亚、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被整合到冷战的全球性历史叙述中来。
——摘编自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
材料:明朝初创之时,一是采用学校育士。“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二是采用科举制度。下诏规定:“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三是采取荐举之法。以“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名目选拔人才,并“皆礼送京师,不次擢用”。多种选官制度并行使用,为明初新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其中洪武一朝科举取士就有932人。这些人才入仕为官,使明初的官僚阶层逐渐充实起来。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自然科学之树,在旷达一千年的凋敝之后,何以在15世纪下半叶开始重新发嫩,随即结出划时代的丰硕之果?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这被看作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7世纪上半叶,伽利略建立起他的运动理论,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等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梅森说:“科学革命,有两个主要因素:第一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兴起,即科学的方法(指实验方法),第二是一种理智上的变化,即产生的一种对世界的新看法。”
——摘编自郑家鸿《人文主义运动与近代自然科学》等
材料反映了部分学者对近代科学革命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