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毕节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09 类型:单元试卷
一、读•思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 为孩子做出表率。 B . 张老师在学校诲人不倦 , 受到了所有师生的好评。 C . 20公里拉练活动终于结束,同学们如释重负地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休息。 D . 既然双方损失不大,假如各退一步,岂不海阔天空
  • 2.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材料二:《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A . 由“德”字的古文字形可知,“德”是一个会意字。 B . “德”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字形越来越复杂,含义越来越丰富。 C . 材料二中划线的两个“的”字在材料中充当结构助词。 D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 3. 《海底两万里》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从下面两位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其个性特点。

    ①尼摩船长       ②康塞尔

  •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

        ②梁启超一生虽历经坎坷,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他常常和子女们讨论国家大事,告诫他们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充满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之志。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在四川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二人疾病缠身,仍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想高薪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他们都一一拒绝了,梁思成夫妇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

        ③梁启超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曾说过“上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求文凭!”他的次子梁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了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对东亚考古做过特别的研究。留学期间他想了解国内的情况,想回国实习并收集一些中国野外的资料,得到了父亲梁启超的大力支持,安排他在清华学校担任助教。在清华园工作的一年,梁思永整理了清华所收藏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之于1926年挖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写成了英文的专刊,一个20出头的年轻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以这么务实的作风做出这么多的成果受到同仁的高度赞赏。1930年梁思永哈佛大学毕业后就回国,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但他以病弱之躯,一生都奔波在野外考古工作的一线。

        ④勤俭是梁启超的家风之一。他曾经在给子女的信中,告诫思顺夫妇人生贵在吃苦。”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也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

        ⑤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奇迹的出现是与梁家的家风分不开的。

    1. (1) 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绝不是偶然,而是与梁家的家风,特别是梁启超的教育分不开的。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们写下来。
    2. (2) 近几年,许多家训和家风又被挖掘出来,许多同学认为应该好好发扬家训家风,而有些同学认为家训家风已经过时。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字)

      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②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增广贤文》)

      ③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子家训》)

      ④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

      ⑤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 5. 下列句中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斯是陋室,惟吾德(xīn) B . 谈笑有鸿(rǔ),往来无白丁 C . 可以(tiáo)素琴,阅金经 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dú)之劳形
  • 6.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名声 B . 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C . 可以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 D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形体、躯体
  • 7.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舍,但是我品德好就会让屋子充满温馨。 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C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D .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8.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话运用类比的手法自然引出陋室中的“我”,以“惟吾德馨”来说明“陋 室不陋”的道理。 B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作者交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作者不和目不识丁的人交往,表现了作者的等级观念。 C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也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D . “孔子云:何陋之有?”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道出了“陋室不陋”的结论,补充说明了“惟吾德馨”。
  • 9. 文言文阅读

    吴起守信

    宋濂

    昔①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昔:从前。②令:派、使、让。③方:才。

    1. (1) 文中“宜其能服三军欤”中“服”的意思是(   )
      A . 衣服 B . 使……信服 C . 穿戴,穿着 D . 承担,从事
    2. (2) 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主要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待人诚恳的品质。 B . 选文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 C . 吴起碰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傍晚时老朋友来到吴起家,他们一起吃了饭。 D . 吴起不吃饭一直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失信于人。
二、读•写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小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母亲有时候想让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一直到九岁才入学。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私塾入了学。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因我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被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庙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的,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的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不知道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 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 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在“读美文•悟生活”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这篇美文,并发放了阅读任务卡,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阅读记录。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

    阅读记录

    略读浏览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精读品味

    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 1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筷子,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古时称为“箸”,后流传到南方,因“箸”的谐音为“住”,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便把“箸”改为“快”,讨个口彩。又多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所以给“快”字加个竹字头,“筷子”便流传开来。《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子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蔡元培先生曾在招待法国客人时说:“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 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日本、韩 国、朝鲜、越南等国用筷子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

        材料二: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因为“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 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1. (1)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筷子”都蕴含哪些文化信息。
    2. (2) 请仔细观察下图,说说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

      提示:①说明要素要全面;②思路清晰;③80字左右为宜。

  • 12.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生活中,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 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