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两种命运的决...

更新时间:2017-12-23 浏览次数:10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A . 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 .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 .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2.

    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 .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 3.

    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4.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5. 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11月

    粟裕、邓小平、陈毅等

    解放华东和中原地区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6. 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 . (1)(2) B . (2)(4) C . (1)(3) D . (3)(4)
  • 7. 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 . 抗日战争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8.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孟良崮战役 C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9.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 . 重庆谈判 B .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10. 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 . 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 . 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 . 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 .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 11.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②中国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2. 《双十协定》中,国共两党未达成协议的问题有(  )

    ①“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

    ②“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③国民大会问题

    ④军队整编问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3. (2020九上·绍兴月考)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 . 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 .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 . 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 14.


    在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参观者可看到依据20世纪40年代某一历史场景制作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欢笑言和版”公仔(如下图)。这一历史场景是(  )

    A . 北伐战争 B . 遵义会议 C . 西安事变 D . 重庆谈判
  • 15.

    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日战争后作的一副漫画,名为《磨好刀再杀》。这幅画揭穿了(  )

    A . 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B . 法西斯集团吞并中国的企图 C . 蒋介石对日本的姑息纵容 D . 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危险
  • 16. 1945年,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大会,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个命运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这一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7. 下列图片中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A . B . C . D .
  • 18. 下列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重庆谈判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②①④
  • 19.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现在被誉为“东方明珠”。以下在上海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

    ①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签订“双十协定”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④
  • 20.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二、问答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 (1) 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 (2) 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 22. 下图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请完成:

    1. (1) 农民们为什么要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2. (2) 这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次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49

    1951

    1952

    粮食

    1.1

    1.4

    1.6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完成:

    1. (1)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将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绘制成一幅柱状图,并据图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比较,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4. 观察下图: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土地改革法》受农民的欢迎

    1. (1) 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2. (2) 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