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三课 改革开放的起步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

更新时间:2016-04-27 浏览次数:46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   )

    A . 民主集中制 B . 改革开放 C . 实事求是 D . 解放思想
  •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 . 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 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 .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 . 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 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 . 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 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 . 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错误性 D .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4.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实质上是(   )

    A . 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B . 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C . 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 5. 在两年徘徊时期,邓小平的整顿不包括()​

    A . 改变对知识分子的"左"的政策 B .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C . 恢复了高考制度 D .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 6. "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

    A .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 B . 党内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 C . 忽视客观规律坚持主观主义 D . 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维护
  • 7. 1977年至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其中的"徘徊"主要指()

    A . 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 B . 纠正了"左"倾错误,但工作重心没有转移 C . 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凡是 D . 结束了文革,但指导思想没有变
  • 8.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 .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 .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 9.

    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 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 . 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 .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 . 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 1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 12.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 . 1949~1951年 B . 1953~1955年 C . 1958~1960年 D . 1979~1981年
  • 13.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二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4. “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 .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 .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16. 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A .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 17.

    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 .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18.

    下列关于图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

    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

    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9.

    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 . 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20.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下列流行语中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是(  )​

    A . “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造” B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 “走资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D . “大包干”“招商引资”
二、问答题
  • 21.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 2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全会后实现了哪三个转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