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在帮妈妈剥蚕豆时,脑海中冒出有个想法——测量一粒蚕豆种子的密度。经过一番考虑,小科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
说明:图甲为将蚕豆种子放入清水中,蚕豆种子下沉到容器底部。
图乙为将清水中加入适量食盐,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蚕豆会悬浮于食盐水中。
在中央刻度线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1克。
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V0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
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同时开始收集气体,调节集气瓶的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暂停反应。
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
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2克。
步骤一: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步骤二:如图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右缓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步骤三:
步骤四:算出大气压强值同组的小华分析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后,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①将步骤一改为:先将注射器内抽满水,再竖直向上推动活塞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便于.
②取下橡皮帽,重复步骤二的操作,读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3N由此可知,此时活塞所受到的力为0.3N。
小华根据改进后测得数据,重新计算了大气压的值。
小科和同学们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三节新干电池,“5Ω、10Ω、15Ω、20Ω”的电阻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衣使用0~0.6A的量程,电压表使用0~3V的量程,开关和导线若干.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①开关S、S2闭合,断开S1 ,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 A;
②开关S、S1闭合,断开S2 , 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
③小灯泡L1额定功率的表达式P额=
①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要处于阻值最大处,在虚线框内画出此时滑动变阻器的符号。
②分别将R1、R2、R3、R4代替R接入电路,使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保持2伏不变,读出每次电流表的示数。
③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小阻值是欧。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表的示数U/伏 |
1.9 |
2.2 |
2.8 |
3.8 |
4.5 |
电流表的示数I/安 |
0.20 |
0.24 |
0.26 |
0.30 |
0.34 |
灯泡的功率P/瓦 |
|||||
灯泡的亮度 |
逐渐变亮 |
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灯泡功率越大,灯泡亮度越亮的结论后,他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当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一半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 P额。请利用表中数据并加以适当计算来说明他是如何得出此结论的?。
电压表的示数U/V |
2.9 |
2.6 |
2.2 |
1.9 |
1.6 |
1.3 |
1.0 |
电流表的示数I/A |
0.20 |
0.22 |
0.24 |
0.25 |
0.26 |
0.27 |
0.28 |
小灯泡的电功率P/W |
0.62 |
1.025 |
1.4 |
a.闭合S1断开S2 ,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38A;
b.。
则小灯泡额定电功率P=。
分析表中各次实验的F/(G+G0)值,如果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可以发现:F/(G+G0)的值接近等于,即可得出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
实验步骤:
结论:当时,即证明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不能省功。
某化学实验小组用两种方法验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写出图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星同学对该实验提出质疑:木炭在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降低,参加反应的木炭[m(C)]与氧气[]的质量之比在 范围内,生成的CO对实验结果会产生误差.
(1)写出图B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测定数据如表:(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 30 | 21 | 19 | 22 | 15 | 20 |
分析实验数据,第2,3,4,6组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第5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提出问题】
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
【方案设计】
步骤1:分别在注射器中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且足量的稀盐酸,在相同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固体。
步骤2:两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各自试管中,并始终用手按压住注射器的活塞。
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试管内的气压变化。
科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甲装置开展实验,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
【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
【实验反思】科学小组为进一步寻找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原因,继续开展了如下实验:
先滴入酚酞试液 | 再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 |
碳酸钠溶液 | 红色 | 红色→浅色→无色 |
碳酸氢钠溶液 | 浅红色 | 浅红色→无色 |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査阅资料】资料一:将CO2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先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当NaOH反应完全后,继续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资料二;Ca(HCO3)2易溶于水;CaCl2溶液均呈中性; NaHCO3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OH和Na2CO3
猜想二:溶质全为Na2CO3
猜想三:溶质为
猜想四:溶质全为NaHCO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
② |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三成立 |
【实验总结】针对上述实验,实验小组总结并写出了上述探究过程中的各步反应方程式。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甲 |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 粉末逐渐溶解 | 该灭火剂不属于报道中的“假干粉” |
乙 | 取少量灭火剂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2、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猜想2:残留主要成分是 .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加热残留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
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1正确
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设计实验方案要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
②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进行实验】取一定量混合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多次实验,获得如下实验数据和现象: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1 |
1∶9 |
红色固 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解释与结论】
【查阅资料】“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NaClO+CO2+H2O==HClO+NaH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及消毒功效。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分解。
【分析讨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该瓶消毒液中的溶质一定有,可能还有NaClO、NaHCO3、HClO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向装入红色布条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消毒液 | 布条长时间不褪色 | 消毒液中不含; |
②另取少量该消毒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 消毒液中含NaHCO3 |
【交流与反思】生活中,“84”消毒液应注意密封贮藏。
实验编号 |
盐酸的质量分数/% |
反应温度/℃ |
铝丝消失的时间/秒 |
① |
3 |
20 |
500 |
② |
6 |
20 |
300 |
③ |
6 |
30 |
80 |
可提供的实验器材:清水、稀HCl、稀H2SO4溶液、NaCl溶液、Na2SO4溶液;试管、水槽。
实验操作 |
加入物质 |
A试管 |
B试管 |
C试管 |
① |
稀淀粉溶液(mL) |
2 |
2 |
2 |
② |
淀粉酶溶液(mL) |
1 |
1 |
1 |
③ |
碘液(滴) |
1 |
1 |
1 |
④ |
温度处理(5min) |
37℃ |
100℃ |
0℃ |
⑤ |
观察现象 |
①取两支50毫升注射器A、B,通过乳胶管连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设置缓冲液,利用笔式酸度计调节pH4.0、pH5.0、pH6.0、pH7.0、pH8.0五个梯度,将2%酵母菌溶液和4%H2O2溶液同时调节至相应pH。
③将对应pH处理的4%H2O2溶液和2%酵母菌溶液各4毫升分别加入到注射器A、B中,组装好装置,同时打开止水夹,向对应酵母菌溶液中推入H2O2溶液。
④记录1分钟、2分钟、3分钟注射器内氧气变化量,统计氧气平均释放速率(毫升/分钟)。
⑤每组重复3次实验并取平均值;绘制出不同pH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如图乙。
【实验设计】
步骤1: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的水中水浴。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物,滴在点滴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在进行步骤2之前,应。
【实验操作】
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3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 | 1 | 2 | 3 | 4 | 5 |
处理温度/℃ | 15 | 25 | 35 | 45 | 55 |
实验现象 | ++ | + | 棕黄色 | + | ++ |
【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适宜温度在之间。
【拓展探究】为进一步确定最适温度,需要(简述后续实验操作)。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小白鼠数量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实验条件 | 每次点燃2支烟,每小时1次,每天10次 | 每次点燃4支烟,每小时1次,每天10次 | 不点烟 |
②实验观察结果记录
每点燃一次烟,观察小白鼠5~10分钟,记录在环境下,它们的活动行为:
组别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上午不点烟嗜睡的小白鼠数 |
10 |
16 |
无 |
点烟后12~16点活动加强的小白鼠数 |
18 |
18 |
无 |
不明原因死亡数 |
0 |
2 |
无 |
产仔后亲鼠咬死吃食幼鼠数 |
1 |
6 |
无 |
③实验分析:由以上的实验数据,可能得到的结论是。
⑴提出问题:?
⑵作出假设:(略)
⑶设计方案、实施后记录结果:
①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种幼苗2株,分别种植在甲、乙2个相同的花盆中;并放置在相同的、适宜植株幼苗生长的环境中;
②甲盆每天浇灌淘米水,乙盆每天浇灌 ;
③种植一段时间后,甲、乙植株幼苗都长势良好。
⑷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⑸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一个缺陷,请找出:;改正该缺陷。
⑹根据小丽得出的结论是: 。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平均体重
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 。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
各种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油菜的生长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某同学为了研究氮元素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I. 取八只锥形瓶,分成两组每组4瓶,在A组中添加K2CO3、KH2PO4、NH4HCO3、蒸馏水配置科学标准营养液,B组添加未知溶液。
II.选取生长旺盛的大小基本相同油菜幼苗,小心的洗去其根部附着的泥土,并用蒸馏水将其洗净,在每个锥形瓶中种植2株洗净的油菜幼苗。
III.每隔2日,对生长情况进行记录。
光照强度/klx | 0 | 5 | 10 | 20 | 30 | 40 |
气体体积变化量/μL/(cm2·min) | -0.25 | +0.5 | +1.2 | +1.7 | +1.7 | +1.7 |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 pH 应分别控制在。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
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