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六)

更新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15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2) 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来表达自己摆脱喧嚣的生活,远离烦琐的公务的欣喜之情。
    4. (4)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5. (5) 请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们决定把小茅屋xiū qì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
    2. (2)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pēn bó
    3. (3)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zī zī bù juàn地汲取知识。
    4. (4) 绝不是xiù shǒu pánɡ ɡuān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 3.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B . 他住在一个荒僻的小山村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日子过得很艰苦。 C . 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D . 春节期间,在泰州老街、桃园、望海楼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
  • 4.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语文学习是一项很复杂的心智活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认识”后加“过程”) B . 张亮做阅读题时非常细心,每一道题他都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去掉“长时间”) C . 一个成功的作家向来十分重视从丰富的生活积累中去提取观点、归纳材料。(“归纳材料”与“提取观点”对调) D . 鲁庄公政治上的“鄙”表现在不懂得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信于民的道理。(去掉“的道理”)
  • 5. 仿照下面例句,以“父爱”为话题,仿写一组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仿写:

二、阅读(4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②杂然而前

      苍颜白发

    2.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动静结合,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情趣盎然。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趣,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 C . 本文描写了众百姓一派闲适快乐、安详和平的景象,但太守自己却“颓 然乎其间”,表现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消愁的样子。 D . 作者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义犬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嚢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橐 , 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 , 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

    【注释】 ①潞(lù)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橐(tuó):钱袋。④冲衢(qú):交通要道。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走,则又从之/加冠 B . 犬始奔 /游人而禽鸟乐也 C . 乃返辔驰/虽乘奔御风,不以 D . 其半/河曲智叟以应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走 则 又 从 之 鞭 逐 不 返 从 行 数 十 里

    3. (3)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 单啊! 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 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 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壳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 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 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 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 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 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 他们就是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吗?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 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 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 (1)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以下哪个结论最符合本文的原意(   )
      A .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简为易。 B . 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C . 要学会变通,学会取巧。 D . 让我们把所有的复杂问题简单化。
    2. (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 . 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壳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 . 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 . 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3. (3) 下面关于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 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刀 爱

    乔 叶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 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 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身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 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 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实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⑯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 (1) 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 长大了:

    2. (2) 说说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好在哪里。

      ①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②我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3. (3)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②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4.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刀爱》含义的理解。
三、作文(50分)
  • 10. 按要求作文。

    请以“我真幸运,能成为你(您)的”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你”和“您”任选其一,然后在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补充题目;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④不少于500字,文体自选;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四、附加题(10分)
  • 11.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你想独自混好?”老人评断着祥子的话:“谁不是那么想呢? 可是谁又混好了呢? 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了,我落到现在的样儿! 身子好? 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去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 有什么用 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 我当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有用没有? 没有! 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没有? 没有! 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 看见过蚂蚱吧? 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 你说是不是? 我的心眼倒好呢,连个小孙子都守不住。他病了,我没钱给他买好药,眼看着他死在我的怀里! 甭 说了,什么也甭说了! ——茶来! 谁喝碗热的?”

        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1. (1)     文段选自《》,作者
    2. (2) 联系全书,说说祥子为什么要咒骂刘四、杨太太、孙侦探。
    3. (3) 祥子想:“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请联系全书谈一谈祥子为什么会这么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