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年份 | 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 | 食品支出(%) | 交通通讯支出(%) |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
1985 | 268.9 | 57.79 | 1.8 | 3.9 |
1990 | 311.2 | 58.80 | 1.44 | 5.37 |
1995 | 383.6 | 58.62 | 2.58 | 7.81 |
2000 | 483.4 | 49.13 | 5.58 | 11.18 |
2005 | 624.5 | 45.48 | 9.59 | 11.58 |
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赞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辨,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年代 |
主要热词 |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
20世纪90年代 |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
21世纪初期 |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娼妓毒品等封建随俗文化依然存在,对社会风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党和政府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陋俗文化改造运动。
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强制废除娼妓制度;制定了《关于严禁鸦片流毒的通令》,开展禁毒宣传,成立了禁烟机构,没收毒品,查封烟馆,国剿毒犯。“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重要目标”,《婚姻法》明确规定“妇女在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倡导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废除包办婚姻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重视女子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对成年妇女,通过扫盲班、识字班,摘掉文盲的帽子;倡导殡葬改革,实行火葬,改变传统殡葬仪式繁琐,浪费资源的弊端;清理毒害的图书,增加出版通俗读物和少年儿童读物等
——摘编自范小方、童学《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