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工厂名称 | 主要经营内容 |
1863年 | 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 | 砖茶 |
1877﹣1894年 | 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丝厂 | 缫丝 |
1890年以来 | 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场,便利了原料出口 | 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 |
发行年份 | 邮票名称 |
1965年 | 4﹣1毛主席在著作,4﹣2八路军东渡黄河,4﹣3人民战争胜利,4﹣4光荣参军 |
1985年 | 2﹣1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2﹣2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
1995年 | 8﹣1“七•七”战火,8﹣2台儿庄大捷,8﹣3百团大战,8﹣4敌后游击战,8﹣5芒友会师,8﹣6华侨捐献,8﹣7台湾光复,8﹣8伟大胜利 |
2005年 | 4﹣1全民抗战,4﹣2中流砥柱,4﹣3诺曼底登陆,4﹣4攻克柏林 |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二: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一一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材料一:尽管茶叶并非工业革命的诱因,但它在英国广受欢迎,成为商人逐利的猎物,“下午茶”更成为一种普遍习俗。茶叶的影响力通过英国在远东的商贸网络迅速扩散,当大英帝国的魔爪伸到包括诸如缅甸、锡兰、东非以及其他适于种茶的地区时,茶叶就变成了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与东方的贸易成就了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确立了近两个世纪以来英镑在全球经济中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摘编自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
材料二:中国自16世纪末17世纪初起,就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对中国茶叶的巨大需求进一步释放,国内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但由于没有定价权,茶叶生产的收益远不及中间商赚取的差价。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主要从印度进口茶叶,中国的茶叶外贸呈逐年衰减趋势。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历史循环论”是古代中国社会传统的认知方式。孟子认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董仲舒把战国时期“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宗明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罗贯中观点的认识。(要求:遵循正确的史观,史论结合)
材料一:唐代对皇帝之诏敕的封驳蔚然成风,并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畦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朝后期到五代,封驳制度一度被废。到北宋,再度恢复。北宋前期设置封驳司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等,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
﹣﹣摘编自王雪玲《论唐宋时期的封驳制度》
材料二:法国1875年宪法确定议会为立法机关,有对政府的监督权,内阁应取得议会的“信任”,如果议会对政府投不信任票,则将引起内阁辞职。议会的职权还包括通过法律、选举总统、监督政府的活动。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以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有立法提案权,为军队总司令,可以任免一切文武官员,宣布大赦,行使国家元首的职能。此外,总统也可以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总统得到上院的同意,便可解散议会的下院。
﹣﹣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