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新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19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二下·温州期末)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 .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 2. (2017·新课标Ⅱ)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 .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3. (2014·海南)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4. (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 . 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 . 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 . 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 . 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 5. (2022高三上·南昌月考)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 .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6. (2023高一下·乌鲁木齐开学考)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 . 队形操练 B . 武艺训练 C . 阵法演练 D . 习惯养成
  • 7. (2024高二下·汕头月考)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8. (2023高一上·城中月考)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 9.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 .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10.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 . 唐朝的门下省 B . 宋朝的枢密院 C . 明朝的内阁 D . 清朝的军机处
  • 11. (2021高二下·定远期中) 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 . “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B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 . 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 . 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 12. (2020高一上·朝阳期末) 一位清朝皇帝曾赋诗言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诗中壮志因何事而发?(  )

    A . 抗击沙俄入侵 B . 设置伊犁将军 C . 平定准噶尔叛乱 D . 收复台湾
  • 13.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 14. 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

    A . 沈括 B . 马可•波罗 C . 利玛窦 D . 徐光启
  • 15. (2024高一下·潮南月考)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16.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 .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 17. (2022高二下·云南开学考)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 .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18. (2017·连云模拟) 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

    A . 汲取元亡教训 B . 剥夺丞相权力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保证政令畅通
  • 19. (2019高二下·菏泽期中)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 .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 20. (2017高三下·衡阳模拟)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

    A . 利于政治风淸气正 B .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C . 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 . 推动人才选拔公正
  • 21. (2017·保定模拟) 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 . 人员构成复杂 B . 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 . 其官员随时增减 D . 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 22. (2017·天津模拟) 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 . 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 .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 君主专制弱化
  • 23. (2017·成都模拟)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

    A .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 24. (2017·晋城模拟) 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会推有称廷推,廷推(注: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该举措表明(    )

    A . 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B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 用人权从六部转移至内阁 D .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 25. (2017·张家口模拟) 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

    A . 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 . 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 . 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 . 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 26. (2019高三上·汕头期中)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

    A .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 27. (2017·南昌模拟) 明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几经变化。最初因袭元旧制,设立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后形成以三司分治省政的基本体制;宣德年间,设置巡抚主持地方政务(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正德年间,为应对农民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又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身份的“总督”管理数省。由此可见,明朝( )

    A . 意在健全各级基层机构巩固统治 B . 地方过度分权导致机构运转不灵 C . 临时性措施复杂多变,漏洞百出 D . 地方管理政策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 28. (2020高三上·钦州月考) 《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

    A . 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 . 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C . 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 . 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 29. (2016·惠州模拟)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广东

    山东

    陕西

    直隶

    人数

    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    )

    A . 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 B . 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 . 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 . 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 30. (2016·天津模拟)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

    A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 .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 31. (2016·鞍山模拟) 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    )

    A . 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 B . 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C . 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 D . 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 32. (2016·浙江模拟) “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明太祖废丞相 B . 内阁的设立需太监牵制 C .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小农经济
  • 33. (2016·乌鲁木齐模拟) 学者张鸣说,周商易代,不仅有正史记载,而且还有专门描写这一过程的民间小说,《封神演义》就是一个典型,只不过神话色彩过重,人间的征伐倒变成了天界神仙们的大战。“征伐”变成了“大战”说明(    )

    A . 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 .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现象需要详加考辨 C . 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才可靠 D . 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具有史料价值
  • 34. (2016·乌鲁木齐模拟) 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 . 解决军粮供应问题 C . 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 . 加强对“三司“的管理
  • 35. (2018高二下·绵阳期末) 学者许焯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二、材料分析题
  • 36.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 37. (2016·海南)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

  • 38. (2016·海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  (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 (1) 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 3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 40. (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