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更新时间:2020-08-01 浏览次数:16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杭州模拟)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这一讲话是在(   )
    A .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 . 开国大典 D .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 2. (2019·杭州模拟) 201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3日上午闭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5日上午闭幕,会期10天半。关于两次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1949年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 . 1954年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 . 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3. (2019·杭州模拟)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依宪治国”的理念,并决定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下列有关新中国宪政史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 . 1954年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 . 1982年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 .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成为治国方略
  • 4. (2019·重庆模拟) 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A . 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 . 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 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 .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 5. (2019·陆良模拟) 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 .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 . 北平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 .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 . 中共七大召开
  • 6. (2019·红桥模拟)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 《双十协定》 B . 《论联合政府》 C . 《共同纲领》 D . 《论十大关系》
  • 7. (2019·余杭模拟) 有学者评价我国一部宪法(或宪法性文献):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它还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所以在宪法所规定的诸如国体、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等方面,不得不与完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有所区别。”“它”指的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54宪法》 D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8. (2019·长沙模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 .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 .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 .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 9. (2019·唐山模拟) 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
    A .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0. (2019·宜宾模拟)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确立这一方针的历史文献是(    )
    A . 《论联合政府》 B . 《论十大关系》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1. (2019·湖北模拟) 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这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村民自治制度
  • 12. (2019·成都模拟) 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
    A . 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 . 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 .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D . 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 13. (2019·临沭模拟) 20世纪中国史上有三次导致政权更迭的武装革命,次次都改变了历史。不过,在史家吕思勉看来,政权更迭虽“由于战之胜败,而战之胜败,初不在于胜败之时”。思勉意在强调这些“政权更迭”( )
    A . 意义巨大 B . 改变历史 C . 艰难曲折 D . 绝非偶然
  • 14. (2019·沈阳模拟) 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
    A . 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 .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 15. (2019·定远模拟) 1949年10月,年过七旬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打破自己“不做官的老规矩”,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的任命,并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是做事,不是做官。”由此可知(    )
    A . 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政务院地位突出 B . 中国民主建国会逐步改变政治纲领 C . 新政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 D . 宪法赋予了民主党派合法的地位
  • 16. (2019·海南模拟)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以来,中央逐渐改革户籍制度,到2016年9月,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据此分析户籍制度的改革( )
    A . 符合对外开放引进人才的需要 B .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 . 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D . 导致了城市规模日益庞大
  • 17. (2019·慈溪模拟)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 18. (2019·浙江模拟) “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该宪法(    )
    A .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 19. (2019·浙江模拟) 下表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

    B

    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彻底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D

    1982年宪法的颁布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 . A B . B C . C D . D
  • 20. (2019·衡阳模拟)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 .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21. (2019·湖北模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
    A .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 22. (2019·黄石模拟)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 .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 . 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 . 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23. (2019·永州模拟) 某中学考试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
    A .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 .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 24. (2019·永州模拟)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 25. (2019高三上·宝坻期末) 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它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
    A . 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 .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 . 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 . 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 26. (2019高三上·嘉兴期末) “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上述文本最有可能选自()
    A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7. (2019高三上·青岛期末) 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 .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 .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 .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 .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 28. (2019高三上·扬州期末)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
    A .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 C .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 29. (2019高三上·河南期末) 我国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从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到无记名按电子表决器。其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这表明我国( )
    A . 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 B . 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C . 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 D . 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30. (2019高三上·长春期末)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
    A . 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 . 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 . 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 31. (2018高三上·微山月考)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了(  )
    A . 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 . 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 .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 . 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32. (2019·浙江选考) 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 . 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 .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 . 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 33. (2019·浙江) 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 34. (2019·北京)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35.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 《双十协定》  B . 《论联合政府》 C . 《共同纲领》 D . 《论十大关系》
二、材料分析题
  • 36. (2019·沈阳模拟) 材料: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1. (1) 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 37. (2019·新乡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 (1) 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都制定和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对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专门机构等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官爵等政策以加强控制……唐王朝对边疆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对各族采取和亲政策。唐王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管理府州事务。元代为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地设行省,在边远地区大量任用土官,因俗而治。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的一面,又有创新和发展。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国传统王朝采取文化主义态度,对边疆治理多以羁縻为主,对具体边界不求甚知,甚至为体现天朝风范而主动赐地予属国。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疆界概念,在历次重大宣言中均申明国家领土之完整。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认为边疆系边防重地,“一国之安危,恒系其边防之虚实”,“建设边疆为刻不容缓之举”。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

    材料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传统王朝的不同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 39. (2017高三·昆明月考) 民主与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政协会一开,给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觉。在会场上我看见很多人,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甚至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些一看就知道是身份不同的人物,能够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建国大事,对我来说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

    ——费孝通《获益终生的一段经历》

    材料二: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这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请你指出该文件的名称?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 40. (2019·临翔模拟)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总人数

    调出人数

    留校人数

    调进人数

    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协和医学院

    15

    2

    13

    1

    14

    交通大学

    13

    9

    4

    3

    7

    上海医学院

    10

    3

    7

    0

    7

    中山大学

    8

    8

    0

    1

    1

    比洋(天津)大学

    8

    6

    2

    4

    6

    同济大学

    8

    6

    2

    0

    2

    南开大学

    7

    4

    3

    1

    4

    山东大学

    6

    5

    1

    1

    2

    私立岭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重庆大学

    5

    4

    1

    2

    3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

    (私立教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所 /人)

    17所271人

    17所200人

    14所/7人

    10所/36人

    15所/107人

    其他大学(所 /人)

    32所/43人

    25所/3人

    8所/1人

    53所139人

    58所/150人

    总计(所 /人)

    49所/314人

    42所232人

    22所/82人

    63所/75人

    73所/257人

    (材料来源:《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
  • 41. (2019·山南模拟)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三  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1.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