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2020八下·唐县期末) 下列四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叹为观止人情世故销声匿迹周而复始 B . 天衣无缝海枯石烂豁然开朗相辅相承 C . 踌躇满志挑拔离间招摇撞骗平易近人 D . 抢词夺理分崩离析震耳欲聋接踵而至
  • 2. (2020八下·唐县期末)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 , 能翻八十四个筋斗。(老生,指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B .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C .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D . 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襁褓:母亲的怀抱)
  • 3. (2020八下·唐县期末) 古诗文背诵与默写。
    1. (1) 《关雎》中用,起兴,表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 (2) 歌曲《在水一方》中有这样的句子:“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出自古代诗词《蒹葭》中的
    3.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 4. (2020八下·唐县期末) 下列这段文字中划线的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①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发生的。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通过学习《社戏》等文章,使我们了解了祖国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①句:

    ②句:

  • 5. (2020八下·唐县期末)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傅雷家书》,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下面的描述,选择恰当的人物。(只填序号)

      ①阿尔焦姆②朱赫来③冬妮娅④谢廖沙

      A.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经常对保尔进行启发和教育,使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作和阶级斗争的道理,后来被白匪关押起来。( )

      B.他是保尔少年时代的好朋友,积极参加革命,曾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

      C.她是林务官的女儿,外形靓丽,爱打扮,给少年时代的保尔带来很多温暖,后两人因政治立场不一致而分手。( )

    2. (2) 在《傅雷家书》中你了解到傅雷一家怎样的家庭教育?(不少于三点)
  • 6. (2020八下·唐县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无论是非典还是此次疫情,我国皆在第一时间紧急建设专门收治病人的医院,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等。

    材料三: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精准施策,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在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源头控制。

    1. (1) 面对紧急疫情如何体现“中国速度”?
    2. (2) 从三则材料中你认为中国有哪些成功的抗疫经验?
二、文言文阅读
  • 7. (2020八下·唐县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本诗中千古传唱的名句是
    2. (2) 本诗和李白的《送友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 8. (2020八下·唐县期末) 对比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块、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异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释】①块(jué) :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yíng) 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 :荠菜。⑥舁(yú) 夫:轿夫。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水清冽, 尤

      溪,平望如荠。尽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 (3) 【甲】【乙】两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4. (4) 【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两句诗。
三、现代文阅读
  • 9. (2020八下·唐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 “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掉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一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 (1) 从修辞角度看,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相同的一句是( )
      A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 . 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 D .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掉舶风。
    2. (2) 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农谚,来说明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 (3) “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如何?
  • 10. (2020八下·唐县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1. (1) 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
    2. (2) 文中两处划线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
    4. (4) 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请举出两种。
四、写作。
  • 11. (2020八下·唐县期末) 作文。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请以“角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等相关信息;(3)不抄袭他人作品,字数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