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单元 /2 诗两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4 浏览次数:2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ǐ)      (jiào)母      浮(zǎo)     霉(jūn) B . (pánɡ)徨    彳亍(chì chù)    回(suò)     (jū)偻 C . (què)     (chàn)悔      (chóu)怅    枯(ɡǎo) D . (xìnɡ)    (chí)蹰       呻(yín)     (jiāo)正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陷井    哀怨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 . 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 . 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 . 沉淀    迷茫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飞机坠毁,才子消逝,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举世震惊,文学界一时间哀鸿遍野。胡适大师连连惊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B . 人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话的确是切中肯綮 , 它高度地概括了徐志摩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C . 戴望舒用丁香来比喻那结着愁怨的姑娘,与其说是神来之笔,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用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早已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心照不宣的表现方法。 D . 《雨巷》一诗,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特色是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远、丰富,并具有了含蓄的美。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B . 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C . 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 . 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 5.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 . 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 . 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 .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 6.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回答问题

    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 . 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 . 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 . 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二、阅读理解
  • 7.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一个精心打造的天才

    韩石山

        当今之世,说某人是个天才,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然而,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却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他的父亲,一位精明的中国商人精心打造成的。

        徐申如,他的父亲,清末民初时期,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首富。精明的徐申如先生,将他的经商方略用于独生儿子的培养,不期然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最好的学校,不用说了。正常的念书之外,还给他聘请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所长进,父亲领着儿子到上海,投师于名声最响的书法家郑孝胥名下。上大学上了北京大学,仍不满足,为了儿子将来能跻身上流社会,又以一千大洋的贽礼,让儿子拜在梁启超门下,成为声名显赫的梁任公的入室弟子。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进的都是第一流的大学。北京大学上预科而不上本科,预科毕业一年后,便赴美留学。初到美国,入克拉克大学历史学系,继而入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旋即渡海赴英,在伦敦大学混了半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英国两年,上的是一流大学,结交的也都是一流的人物:罗素、哈代、曼斯菲尔德、狄更生。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加上天生的聪明伶俐,也就难怪,不长的时间,这个中国年轻的留学生,便成为剑桥大学的名人。按徐志摩的心性,依徐申如的期望,徐志摩本来还可以在英国和欧陆混下去,弄个博士不是难事。然而,当林徽因的倩影在眼前一晃,又倏忽而逝的时候,这位富裕的浪荡子,在多雾的英伦再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便收拾行装,匆匆回国。

        林徽因不过是个诱饵,实则国内,有伟大的事业在等着这个天才。

        历史老人,像是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此后几年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将要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也就需要一个非常人物来呼风唤雨,叱咤风云。

        社团与流派,历来是推动文化运动的先锋,古今中外,概莫有外。为了推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长足发展,在徐志摩回国前,已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真正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被,建树卓著的,还要数一九二三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这个新月社。而新月社的成立,起初只能说如同儿戏。

        一九二四年四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先到上海,再到北京。知道泰戈尔到了北京,定然要来松坡图书馆访谈,其时居住在馆内的徐志摩,为了讨老诗人喜欢,便在他住所的门外,挂了一个小小的木牌,用毛笔写了三个不是很大的墨字“新月社”。想来该是个正午,人们都休息的时分,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悄悄地挂上这个小木牌后,定然还羞怯地四下看看。

        然而,就是这一挂,一个以留学英美为知识背景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团体,就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真正显示它的群体威力,还要等到一九二七年,多数成员啸聚上海,成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之后。初成立的这三四年间,它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同道,蓄积力量。这期间,最具风采,最见业绩的,是徐志摩个人的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算学事件、圈点事件、观剧事件、音乐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论战,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得到的都是名声。确也是把好手,且有梁启超的情面,徐志摩很快便执掌了《晨报副刊》的编辑权。几个回合下来,便将这个“研究系”的报纸副刊,办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坚固阵地。在有限的版面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论争,最有名的该是“仇友赤白”“闲话之争”两次大论战。在对世界趋势与中国国情的认识上,连胡适都逊他一筹。

        一九二七年春天,当年在北京的新月社人马,几乎齐集上海,办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又创办《新月》月刊。尤其是《新月》月刊,其贡献不限于文学作品的发表,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比如以胡适为主,发起的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文学与政治的契合,终于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新月派”。梁实秋晚年回忆起年轻时的朋友,不无深情地说,“新月书店的成立,当然是志摩奔走最力”。又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关系。可以说,有了徐志摩,才有了新月派。

        尤可骇怪的是,谁都说徐志摩是位杰出的诗人,梁实秋,不独梁实秋,还有叶公超、温源宁、杨振声,几乎他同时期的所有朋友,却都说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超过了诗歌。不要忘了,现代文学诸名家中,梁实秋留美多年,专门研修文学批评,在这方面,他有足够的自负。“只要一读志摩的文章,就不知不觉的非站在他的朋友的地位上不可。”这是多高的评价!

        天才云云,不过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公允地说,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之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交合鼓荡下产生的一个宁馨儿。最终受惠的,还是他苦难的家邦。

    (选自《读者》,有删改)

    1. (1) 概括徐志摩回国后的主要成就。
    2. (2) 梁实秋说“志摩是新月的灵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3. (3) 徐志摩为什么能成为“天才”?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追悼志摩

         胡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是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中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他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

          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民国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坠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里种出了无数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走了!他有一首咏黄鹂的诗,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的悲。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他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                         

    1. (1) 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2. (2) 由文中关于志摩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志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 (3) 为什么文中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三、语言表达
  • 9.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表达的对象,为所给下联写一句上联。

    康桥   洞庭湖   雨巷   兰亭   岳阳楼

    上联:

    下联:橘子洲头风华青年喜看万类霜天

  • 10. 下面的诗句节选自戴望舒的《雨巷》,阅读后合理想象,根据要求写一个面画。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要求:(1)写出“她”的神态,“我”的心理;(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语言优美,富有意境;(4)不少于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