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五 /第四单元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2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bīng)      (yá)虫      家(chù) B . (zhǒng)    蜂(kē)       (xiān)维 C . (chà)时       拱(xuàn)    (yù)值 D . (bǐ)邻        茸(róng)    (nián)菌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窠臼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 . 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 . 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 . 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________科学。

    ②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________,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③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觉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________高墙,________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A . 违犯    反映    绕过/越过 B . 违反    反映    绕过/翻过 C . 违反    反应    翻过/绕过 D . 违犯    反应    绕过/越过
  •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①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

    ②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那石器时代的科学

    ③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

    ④“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

    ⑤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

    A . ①②④⑤③ B . ⑤④①②③ C . ④①⑤②③ D . ④①②⑤③
  • 5. 这篇小品文,语言形象、幽默,下面是对一些句子的解说,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说明人类在自大心理下,不愿也不敢承认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人类相似的事实。 B .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 C . “它们只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生命的强大。 D .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魔魔道道的小机器”——用某些人对蚂蚁的看法,讥刺那些把昆虫看作天外来客,完全异于人类的心态保守者。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到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B . 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C .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D . 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8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所致。
  • 7. 对《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的观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B . 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C .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来谈,即把人类行为看做是“拟人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生物化”的。 D .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的情结。
  • 8.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 .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 .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 . 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 9. 《作为生物的社会》文中举了以及动物的例子?主要从以及等方面与人类作比较?


  • 10. 文中举了以及动物的例子?主要从以及等方面与人类作比较?

二、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海豚

        任何一种动物,体形小,便怕我们;体形大,则对我们构成威胁。只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例外——海豚。“野生”海豚不怕人类也不对其构成威胁,相反,如果有人落水了,在附近游弋的海豚还能把他救起来。它们为何喜欢我们?

        也许正是因为海豚对人类的这种态度,使我们施予它们从未给过任何其他动物的东西——部分地把自己的道德规范惠及于它们:禁止猎杀海豚。令人注意的是,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不需要特别地去说服谁。这对所有的人来说很自然。如果有人对您说捕杀了一条鲨鱼,你的反应会很平静。可如果您听说有海豚被捕杀了呢?那可就不一样了!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可哪个正常人会同意吃海豚?

        人类喜欢海豚。这表现在许多小事上,比方说,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第一,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第二嘛,驯兽——一种糖果加鞭子的驯化方法,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对动物进行强化训练,即奖赏和惩罚。而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用正面肯定的强化方式训练。

        对海豚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训练员突然转身离去,因为海豚喜欢嬉戏和学习。当海豚突然领会到训练员让它做什么,它会欣喜异常,跳跃、欢笑。然后,当训练员离开或在某个角落里观察它时,海豚无需任何命令,全凭自己的意愿,一次次练习刚刚学会的动作,以便第二天施展出来使人们娱悦。

        海豚是唯一一种乐于与人在一处而不争自由身的动物。任何一种动物,哪怕是最驯服的,也会伺机逃脱樊笼,然后死掉,因为它们荒疏了(或者根本不会)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而训练有素的海豚,哪怕是习惯了多年海洋馆里坐享切好的鱼肉块,也不会在大海中饿死——它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捕到鱼:海中鱼很多,而能像海豚那样游的可没有。即便是偶尔获得自由,海豚最终还会回到人那里。在黑海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暴风雨毁坏了几处铁围栏,撕破钢丝拉成的防鲨网。于是夜里海豚游到了大海里,而早上它们便全部回来了。

        海豚为什么会救那些溺水者?它们是从哪儿知道这个徒劳地蹬腿挣扎的家伙是呼吸空气的,因此需要紧急把他送到他生长的陆地上去?那是因为它们看到我们是透明的!救助的概念根植于它们的天性中,而且由于海豚不但具有视觉,还有超声波方式的接收系统,所以它们可以像超声波仪透视产妇那样来“透视”我们:这种生物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也就是说呼吸空气!比起鱼来,海豚同与自己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更“投脾气”。

        除了人类以外,与海豚“投脾气”的还有海豹。海豚也喜欢海豹,当然,程度不及喜欢人类。海豚属于顽皮的一族,它们喜欢捉弄不太聪明的海豹,像玩球一样逗弄海豹,而后者大为光火。

    (《海豚与人》)

    1. (1) 对第二段信息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海豚对人类的友好态度。 B . 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人们将海豚纳入自己的道德规范。 C . 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被通过,是因为海豚的味道没有鲨鱼翅鲜美。 D . 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出台后,人类又制定了针对其他动物的类似的国际公约。
    2. (2) “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 . 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B . 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能用正面肯定的强化训练。 C . 这是由于人类喜爱海豚。 D . 这是因为海豚需要用奖赏和惩罚的方式进行训练。
    3. (3) 下列不属于海豚救那些溺水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 救助概念植根于它们的天性之中。 B . 因为人类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需要呼吸空气。 C . 因为它们具有透视产妇的超生波透视仪。 D . 海豚喜欢与它们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
    4. (4) 对文中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并非只有在听说海豚被捕杀时,才表现出极大的不平静。 B . 海豚自觉地训练源于它喜欢嬉戏和学习。 C . 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的海豚游回来的原因是它们荒疏了自己获得食物的技巧。 D . 海豚喜欢人类的程度超过喜欢海豹。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 (1)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