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五 /第四单元 /13 *宇宙的未来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3课《宇宙的未来》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8-25 浏览次数:193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沌(hūn)   圆(tuǒ)     缩(tān)     悬崖马(lè) B . 宙(yǔ)    暴(zhǎnɡ)   膨(zhànɡ)   责问难(jié) C . 算(ɡū)    庇(yīn)     旋(zhuǎn)   模两可(lénɡ) D . 尬(ɡān)   褛(lán)     车(lán)     泛成灾(làn)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别出心裁    映入眼帘    赞叹不已    如烟似雾 B . 明察秋毫    幅圆广阔    轻而易举    瞬息万变 C . 瞻养父母    归根到底    晶莹透明    模棱两可 D . 推陈出新    疏疏朗朗    因地治宜    臭名昭著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却难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B . 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首相安倍晋三的表现令人侧目。他在讲话中回避就日本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作出反省,并在20年来首次没有发表“永不再战”誓言。 C . 《伏尔加船夫曲》被这位歌唱家宽广的音域演绎得如此深沉壮丽,激发出国家大剧院中座无虚席的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D .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过去中国大部分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 4.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当前,发达国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过量的消费方式是人类环境持续恶化的罪魁祸首 B .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 , 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 C . 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它们而言毫不足怪 D . 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杳无音讯地过去了。
  • 5. 下列关于本文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比喻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 B . 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 C . 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 D . 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凸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
  • 6. 选词填空。

    ①近代的末日预言者为了避免尴尬,不为世界的末日(确定/设定)日期。

    ②我们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发现了(约束/制约)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

    ③然而,我们知道,宇宙还应该包含所谓的暗物质,(即使/即是)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东西。

    ④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大概)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 7. 斯蒂芬·霍金(1942—2018),。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 8. 《宇宙的未来》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 9. 《宇宙的未来》中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二、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于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1. (1) 对宇宙“临界密度”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 . 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 . 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 .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2. (2) 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 . 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 .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 . 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3.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 . 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 . 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 . 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4. (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也不能肯定宇宙最终会坍缩。 B . 根据人择原理,宇宙当中有许多的暗物质,只是人们还没有探测到或者没有去定义它们。 C . 暴涨可以使宇宙的密度突然达到临界状态,也可以突然大于临界状态,这就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D . 可以预言,再过一百五十亿年宇宙的某一次暴涨将使宇宙坍缩。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 . 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 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 . 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三、语言表达
  • 12. 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于霍金的“灰洞”理论,一些科学家表示认可,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

    ②在这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的论文中,霍金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边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

    ③他在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承认,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

    ④经典黑洞理论认为,黑洞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通过视界进入黑洞内部,而黑洞内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均不能穿出视界。

    ⑤据英国媒体2014年1月24日报道,史蒂芬•霍金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

    ⑥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

    ⑦黑洞的边界又称“视界”。

  • 13. 下面这段话引自霍金2002年8月15日在浙江大学的公众演讲《膜的新奇世界》,读后请用其中的原句提炼本段的要点,并同课文做比较阅读,说说霍金在介绍深奥理论时喜欢采用什么方式来让听众听明白?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