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15 浏览次数:30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B .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C .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 2.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 .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不够 B .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 .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3.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 . 案件增多说明农村民族矛盾激化 B . 案件数量增多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C .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 晚清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 4. 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 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 . 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 C . 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 . 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 5.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

    A . 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 . 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 . 用中国传统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D .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 6.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 . 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战 B .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D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7.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 .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 . 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 . 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 8.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

    A . 罗马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B . 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C . 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D . 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 9.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3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

    A .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形成 C .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 10.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段话(     )

    A . 批评国家压迫企业的行为 B . 认为政府干预将扼杀企业活力 C . 意在论证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必要性 D . 主张企业发展应摆脱政府干预
  • 11.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强调要加速发展工业 B . 强调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 C . 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 . 强调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 12.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 .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非选择题
  • 13.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材料二     人民信赖克里斯提尼是有原因的。这时正当僭主废黜后的第四年……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化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参加到政府来。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 (1) 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

    2. (2) 材料二中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措施,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

  •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现。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 (2) 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对马海战之后,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鉴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和约。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  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日本的代价是战死(当场阵亡和负伤死)五万多人,加上病死和其他一些死亡为八万八千人。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材料二    “日俄战争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哥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 “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1. (1) 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