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试卷

历史考试

更新时间:2020-09-19 浏览次数:24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三、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

    材料二 成皋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 (1) 材料一中的“天子”是谁?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
    2. (2) 在材料二“有名的大战”中,“弱者”战胜强者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强者是指哪一方?弱者是怎样战胜强者的?
    3. (3) 综合上述,你能从中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 27. (2019·兰陵模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 (1) 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
    2. (2) 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 (3)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描绘了三国时期怎样的历史和作者怎样爱国情感?
  • 28. (2019七上·龙湖期末)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 (1) 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2. (2) 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 (3) 材料二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 (4) 材料三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5. (5) 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