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材料三 某中学七年级(2)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就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争论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徙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材料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小邮票,大舞台)
材料一
(看新闻,学历史)
材料二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战国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方面激烈而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学派的交锋与激荡,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后面一句模糊,看不清)
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为了救世,必须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因而各学派的巨子几乎都是伶牙俐齿、口若悬河的雄辩家,像韩非那样口吃,只是个特例…当时文人学士游说之风很盛,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经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写“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写“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写“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