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拜占庭的手工艺品时写到: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方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拜占庭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材料二: 1453年,20万大军围攻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无力抵抗。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苦战了53天,最后灭亡。
材料三: 拜占庭明显缺乏古典时期雅典的生气和光辉,尽管相比之下,后者在领土和年代上显得微不足道。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这并不是说它静止不变。它自始至终都在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领袖人物﹣﹣行政官员、军事将领、学者和神学家,但由于处在上述环境之中,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八卷
材料一:勇敢的探险家、热忱的传教士和急切的商人从欧洲出发,沿非洲海岸航行,绕过好望角,驶向印度和远东。同时另外一些人向西航行去发现美洲,并使它殖民地化和基督教化。
——以上材料摘自[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史》
材料二:西班牙人在殖民地……迫使印第安人劳动,用基督教信仰教育印第安人。此外还建立了一种简化制度,即印第安人必须定居在保留地,以提供劳动力。后来,黑人奴隶取代了印第安人。
——[法]德尼放・加亚尔《欧洲史》
材料三: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材料四:旧制度死亡,万劫不复;但是人们不可以以为在旧制度的废墟上,不会再建起专制暴政或无政府状态;这是大革命的私生子;只有自由才是大革命的合法女儿,在上帝的帮助下自由有朝一日终将驱逐僭越者。
——引自(法国)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导言》
材料一 : 为了争取与维护“自古就有的权利”,英国人在其他国家还处在专制王权统治之下时,就扛起了民主的大旗,并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斗争,革命,复辟,再到一次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一一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人因此被誉为“民主政治之父”。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