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只含有Fe;
②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固体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种物质;
③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乙一定是C;
④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则固体乙中一定无CuO。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氢气 ②纯碱 ③熟石灰 ④碳酸氢铵 ⑤硫酸钾 ⑥烧碱 ⑦一氧化碳
方案I: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II: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根据上图所示实验,当看到烧杯中溶液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
由此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稀硫酸过量 |
方案二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变红 |
稀硫酸过量 |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填“方案一”或“方案二”)。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实验可能的现象及对应的结论是。
实验I | 实验II |
|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步骤 | 活动内容 | 收集证据 | 分析并得出结论 |
步骤一 | ①查阅资料:金属锌在室温下很脆 ②取锡纸反复折叠 |
锡纸未破损 | 锡纸中金属不是锌 |
步骤二 | 用磁铁靠近锡纸 | 锡纸没有被磁铁吸引 | 锡纸中金属不是 |
步骤三 | ①取锡纸条放入浓度为20%的盐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当观察到现象时,取出锡纸条并用蒸馏水清洗。 ②将处理过的锡纸条放入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锌溶液,静置观察。 |
②中锡纸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则锡纸中金属不是铝,而是锡 |
组别 | 样品质量(克) | 加入稀硫酸体积(毫升) | 剩余固体质量(克) |
1 | 6.0 | 20.0 | 3.2 |
2 | 6.0 | 30.0 | 1.8 |
3 | 6.0 | 40.0 | 0.4 |
4 | 6.0 | 50.0 | 0.4 |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 150 | 150 | 150 |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 4 | 8 | 12 |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 m | 155.8 | 158.7 |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过山车当你在游乐场乘过山车奔驰之际,你是否会想到:过山车为什么不需要引擎来推动就能“翻山越岭”呢?
过山车在开始旅行时,是靠一个机械装置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山车的重力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最大值,当它开始下行时,它的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由于摩擦,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所以随后的“小山丘”设计的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如图所示)。像所有列车一样,过山车也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使它在结束行程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