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专题:26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更新时间:2021-01-11 浏览次数:25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龙东地区)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 洛阳 B . 平城 C . 成都 D . 北京
  • 2. (2024七上·曲阳期末)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 . 改穿汉服 B . 使用汉语 C . 改用汉姓 D . 与汉人通婚
  • 3. (2022·呈贡一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
    A . 三国鼎立 B . 八王之乱 C . 淝水之战 D . 孝文帝改革
  • 4. (2020·衡阳)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如图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北方统一 B . 民族融合 C . 中外交流 D . 文化昌盛
  • 5. (2024·南昌模拟) 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 国家富强 B . 对外开放 C . 江南开发 D . 民族交融
  • 6.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措施

    改汉姓,禁胡语、胡服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 . 推动经济发展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实现南北统一
  • 7. 下列对魏晋以来北方民族大交融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生产,不会农耕 B . 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 .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D .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 8. (2023七上·梅县区期末) 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统一黄河流域 B . 开发江南经济 C . 笼络守旧势力 D . 学习先进文化
  • 9. (2020·安徽模拟)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民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裹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上述现象反映孝文帝改革( )
    A . 使胡服成为汉人的主要服装 B . 废除了旧习俗,兴汉化 C . 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 10. (2020·西城模拟) 如图是出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局部),图中所有人物的着装均是宽衣大袖,与其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幅浮雕可用于研究(   )

    A . 北魏时期的农业发展 B . 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C . 鲜卑族的崛起与统一 D .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
  • 11. (2020·房山模拟)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改革带来的影响是(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 .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D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12. 如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A .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 .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 .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 . 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13. (2020七上·西安期末)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发展经济    ⑤提倡与汉族联姻

    A . ①④⑤ B . ②③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⑤
  • 14. (2019七上·西乡期末)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 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B . 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 .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 . 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 15. (2023七上·信都期末) “……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 . 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B . 北魏迁都的条件 C . 北魏迁都的原因 D . 汉化措施的问题
  • 16. (2019·孝感模拟) 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但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政权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从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大家庭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没有( )
    A . 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 . 加速北方民族封建化进程 C .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D . 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 17. (2019九下·滨州开学考)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 .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 .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 18. (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 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 B . 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 C . 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 D . 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
  • 19. (2020七上·德庆月考) 下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

    A . 艺术表演 B . 民族交融 C . 重文轻武 D . 生活面貌
  • 20. 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玄奘西行 C . 孝文帝改革 D . 辽宋和战
二、判断题
三、材料分析题
  • 25. (2020七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 (2) “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3. (3) “魏主”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 26. (2020七上·大通期末)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 (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 (2) 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 (3) 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 27. (2023七下·台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 28. (2018七上·卫辉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狐

    贺赖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被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1. (1) 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 (2) 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 (3) 根据材料,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 30. (2018七上·新乡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我曾读过商君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的书,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很相似。但最终他还是落了个谋反的恶名被处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诏不得以鲜卑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 (1) 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两次改革?
    2. (2) 写出和材料二有关的改革的具体措施。
    3. (3) 请分析和材料二有关的这次的改革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