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1-01-14 浏览次数:1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    )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脉相承    包含    源远流长    表明 B . 浑然天成    包含    博大精深    标明 C . 一脉相承    蕴含    博大精深    标明 D . 浑然天成    蕴含    源远流长    表明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 C . 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 . 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B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C . 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D . 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一去不复返了,“吃得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理应是高品质生活关注的重点。生熟食分开存放和加工,添加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合理膳食、荤素搭配、营养平衡,这些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20年08月18日04版)

    材料二:

    今年突发的疫情对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经贸产生不小冲击,可以说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该国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则有俄罗斯、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泰国、乌克兰等14个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国因为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虽然口粮方面进口占比较低,但如果国际贸易再受到不可预测事件的冲击,难保不影响国内粮食的供应。

    此外,诸如特大气象灾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的供给。就今年来说,国外出现了“蝗灾”,数千亿只蝗虫自非洲飞越红海进入西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过境处粮食大幅度减产,一度引发全球粮食安全担忧;国内则出现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洪灾使6000公顷的农田遭到破坏,其中11400公顷的土地没有收成,好在还不至于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中国“谷物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口粮绝对安全”。疫情并没有影响国内粮食生产丰收, 目前过度担忧粮食短缺大可不必。不过,接连出现的突发情况也提醒我们,近忧虽无,远虑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正是目前国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谋远虑的有效应对措施。

    (摘编自“第一财经网”社论《粮食安全无近忧但需谋远虑》)

    材料三:

    以服务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为目标,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来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同点的布局,建成一批规范化粮油配送中心、 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提升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这与中国文化物尽其用的理念一致。 B . 国家通过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这个小切口来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C . 今年突发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是让粮食安全危机意识重回大众的最根本原因。 D .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认为,只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就能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用苏轼的感慨来说明口腹之欲是会导致贫穷,而勤俭节约才能惜福延寿的道理。 B . 材料二中举用今年突发疫情,一些国家出台限制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政策的案例,其意在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C . 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简朴简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三个方面阐述饮食文化“绿色革命”该如何实行。 D . 这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都认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勤俭节约势在必行。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范畴的一项是(   )
      A . 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多吃清淡食物。 B . 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做菜使用定量的盐勺。 C . 饭店餐桌放置“光盘行动”标语牌。 D . 外出就餐要积极使用公筷公勺。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说明。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为确保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 3.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莱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莱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成,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冬菇)饺子。荠莱、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莱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地。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莱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仁慧的素菜馆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笃信佛教、循规蹈矩又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的形象。 B . 从“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中不但可以看出四色咸菜味道香美,也可以感受到仁慧的善良、热心和手巧,此举是观音庵恢复生机的基础。 C . 小说用“解放”“土改”等词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仁慧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D . 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心无杂念、生活无忧的状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 . 小说通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孩童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按照时间顺序铺开叙述,也使得故事条理清晰。 C .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寥寥几笔就能活化场景和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D . 小说既有对故事来龙去脉的总体勾勒,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示人物和事件的细微之处,比如,“仁慧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额头”“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增强了真实感。
    3. (3) 文中说“仁慧是个能干人”,请结合内容分析她的“能干”有哪些具体表现。
    4. (4)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香草饺子,请结合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4.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运,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1. (1)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B . 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C . 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D . 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随例长安        是夕始觉有谪意 B . 由是以孝        道有先后 C . 可诬之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D . 隋文帝览而嘉    积土成山,风雨兴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名是出生后父母给的,而字则一般是成年后取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B . 年号一般是由君主发起的,文中的建德、开皇都是年号,宣帝、武帝则是庙号。 C . 崩,指死亡。古代对死亡有专门称呼,天子或皇后死称“崩”,皇子诸侯、公主或宠妃死称“薨”。 D . 幸同州,文中指皇帝到同州。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他的事迹被编列到了《孝义传》中。 B .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 C .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后又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了皇帝的八大过失。 D .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秉性刚直,担任谏官后被排斥打击,最终被免职,只好发愤编纂《谏苑》。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

      ②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6. (6) 请结合全文,总结赞美或嘉奖过乐运的人有哪些?原因各是什么?
四、诗歌鉴赏
  • 5.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②,京华父老望和銮③。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子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②庙社:宗庙、社极。③和銮:又叫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辆首或车架上称“銮”。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表达了诗人被免官后客居江边孤独落寞的痛苦。 B . 颔联中“事定犹须待阖棺”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暂时的挫折并没有耿耿于怀,对前途仍充满希望。 C . “庙社”“和銮”采用了借代手法,用宗庙社稷借指国家,用车铃借指御驾亲征收复失地。 D . 颈联宕开一笔,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2. (2) 全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了诗人的独特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情景默写
  • 6.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在《师说》中用反问句式指出“惑”存在的普遍性的两句是:
    2. (2) 荀子《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3. (3) 杜甫《登高》诗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年老多病孤独之感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7.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 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8.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内容,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8个字。

    扫健康码、网上挂号、线上购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不同的人对此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些互联网应用为年轻人带来的便利数不胜数,但是在老年人看来,事情可能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以健康码为例,这是我们出入人流密集场所的“通行证”,但是许多老年人可能因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健康码而寸步难行,无法正常乘坐公共交通。值得注意的是,在类似案例中,健康码只是一个诱因,这种事情在他们买车票、医院挂号时也时有发生。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现象可能还不是个例。根据网信办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超过9亿,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6.7%。这意味着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被互联网所“遗忘”。

    在信息社会的浪潮之下,有的群体,比如老年人,可能会在信息的洪流中被人遗忘,但这不代表这是理所应当的,这是正确的。在2020年,没有人应该被遗忘。

七、材料作文
  • 9. (2020高一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精神文明办组织了“留住乡土中国”的主题照片征集活动,你翻开家中旧相册选出了符合主题的4张照片,分别是一次大家族聚会的合影、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一位值得敬仰的族中老人、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

    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提交,并写一篇推荐稿,可以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谈谈选择照片的原因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