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北师大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3.10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更新时间:2016-12-29 浏览次数:79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 . 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 .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 . 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 2.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4.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图6

    A .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5. (2020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中国正式起诉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13起反倾销措施,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 . 中国参加了亚非会议 B . 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 .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6. 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这一材料表明( )

    A . 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 B . 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 .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 D .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 7.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 .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8.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 . 上海工业化一瞥 B . 改革开放在上海 C . 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 . 上海,红色的摇篮
  • 9. (2023高二上·官渡开学考)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③①④
  • 10. 1973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

    A .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 . 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 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 11.

    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问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2.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13.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毗邻港澳 B . 政策扶持         C . 科技领先 D . 资源丰富
  • 14. 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 .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二、非选择题
  • 15. 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 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 18.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问题:材料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 1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以推行为标志,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等地试办“”,改革开放向城市拓展。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 22.

    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图13 “一夜崛起之城”       图14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图15 北方经济增长的引擎

    ——深圳特区(1980年代)     ——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代)   ——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2. (2) 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概括材料三反映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3. (3) 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4. (4) 依据材料一、二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 23.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