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试管内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反应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免液体倒流;
④装置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会污染环境。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厚玻璃内的空气被压缩时,空气的内能增大,与热机的压缩冲程原理相同。
②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的内能减少,与热机的做功冲程原理相同。
③图乙,瓶塞跳起前,打气筒对瓶内气体打气、加压时,空气的内能不断增加,与热机的做功冲程原理相同。
④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了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少,与热机的做功冲程原理相同。
⑤图丙,试管内的水在被点燃的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能量时刻只发生着转移。
⑥图丁,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气体的内能不断增大,是热机的做功冲程。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
A |
KCl |
KClO3 |
加入MnO2再加热 |
B |
CO2气体 |
CO气体 |
点燃 |
C |
FeCl2溶液 |
CuCl2 |
加入过里铁粉,再过滤 |
D |
CuO |
C |
隔绝空气加强热 |
①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②写出上述过程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步骤1:取10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mL某种淀粉酶溶液和2mL5%淀粉溶液。
步骤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1、2、3、4、5)分别置于15℃、25℃、35℃、45℃、55℃的水中水浴。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物,滴在点滴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
①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在进行步骤2之前,应。
②该实验中每组只加入1mL某淀粉酶溶液,不能过多,主要是为了避免。
组别 |
1 |
2 |
3 |
4 |
5 |
处理温度/℃ |
15 |
25 |
35 |
45 |
55 |
结果 |
++ |
+ |
棕黄色 |
+ |
++ |
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
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范围,为进一步确定最适温度,需要(简述后续实验操作)。
实验步骤如下:
请回答:
①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②实验中所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可能为。
A.5Ω 2A B.10Ω 2A C.20Ω 1A D.30Ω 1A
①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②小金同学顺利完成步骤①,记录下纸盒移动的距离 x1 , 在进行步骤②时,纸盒被撞后划出滑板,导致无法记录移动的距离x2 , 此时同组的甲间学建议换一个较重的木块代替纸盒做步骤②,乙同学建议降低小球m2的释放高度重做步骤②,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建议是合理的? (“甲同学”、“乙同学”、“都合理”或“都不合理”)。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
3 |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mL饱和Na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 |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组别编号 |
样品质量(克) |
加入稀硫酸质量(克) |
剩余固体质量(克) |
1 |
10 |
20 |
8.4 |
2 |
10 |
30 |
8 |
3 |
10 |
40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