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请回答:
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材料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观点 | 支持观点的理由 |
观点一:采用西服为礼服 | |
观点二:反对用西服为礼服 | |
观点三: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
1978年以后 | 40余人近百次,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杨振宁、李泽锴、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
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
1985年 |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
1990年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2013年 | 上海自贸区成立 |
请回答: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观点 | 支持观点的理由 |
观点一:采用西服为礼服 | |
观点二:反对用西服为礼服 | |
观点三:西服和长袍马褂并行 |
材料一 陕西省韩城县党家村反映了中国古代基层公共事务治理的特点。党家村的宗祠规定男人60岁就成为“老人”,可以参与宗族议事并具备参与竞选族长的资格。在宗族祭祖时,“老人”要进入主祭位置,领受双份祭品。村里一般由党、贾两姓宗族推选出八位广受尊崇的“老人”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从中再选择六位担任“公直”。 “盗窃,拨弄是非惹村人不和,以及让村人不能容忍的各种劣迹,都可能受到公直老人的处分。”村中还规定“在牧牛羊之所,早种杂粮等物,当其盛长之时,须要紧围,若遇践食,点照赔还。未值时届禁关牛羊,践食者,不可藉端罚赔”;“禁地方至春忙栽种之际,各户不许放牛、羊、鸡、鸭踩食田禾,如有遗失等情,各将田蔸赔苗,如有不遵,任凭送究”;“遇旱年,各田水渠,各依从前旧章,取水灌溉,不许改换取新,强塞隐夺,以致滋生讼端。天下事,利己者谁其甘之”等,以此约束村民行为。在党家村,家家门楹或刻以“诗书第、诗书传家”,或刻以“孝、悌、慈”等内容,每家门楼前刻有诸如:居之安、和为贵、庆有余、慎和谦、耕读第等大字。
——《中国古代乡村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 在梁漱溟看来,近代中国乡村之所以被破坏甚至崩溃,“完全是受外国影响的,”“还有中国人自己的因素。”中国近百年史“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述略》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
1978年以后 | 40余人近百次,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杨振宁、李泽锴、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
时间 | 在俄(苏)人数 | 学习内容 |
1896年 | 4 | 俄语 |
1899~1911年 | 28 | 俄语、矿业、商业 |
1921~1927年 | 约1400 |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
1927~1930年 | 约1100 |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
——根据张泽宇《留学与革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