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卷

更新时间:2017-10-27 浏览次数:411 类型:单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夏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
    A . 通过“禅让制”登上王位 B . 自己建立了夏朝 C . 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父位 D . 牧野之战取胜,推翻上一个朝代
  • 2.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下列关于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 B .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 . 统治中心区域在今陕西西部和河南南部 D .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 3. 迁都是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迁到另一个城市。商前期几次迁都的原因是(  )
    A . 政治动乱和水患 B . 统治者想扩大势力 C . 外族入侵 D . 商朝人思念家乡
  • 4.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唐朝 D . 清朝
  • 5.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诸侯的反叛 B . 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 . “国人暴动” D . 牧野之战的影响
  • 6.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下列哪一现象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  )
    A . 周平王直接管辖地区仅有洛邑一带 B . 分封制逐步瓦解 C . 诸侯定期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D . 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
  • 7. 请按照称霸的先后顺序正确排列下列霸主(  )

    ①齐桓公②秦穆公③楚庄王④晋文公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③④①
  • 8. 某中学历史小组打算排演一部战国时期的小话剧。剧本中哪一情节是错误的(  )
    A . 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 B . 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C . 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D . 各诸侯各自为政,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称霸
  • 9.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句话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国割据混战的范围日益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 10. 据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说明商鞅变法(  )
    A . 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 .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 .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 . 违背了历史潮流
  • 11. 下列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别中,与其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 儒家——提倡“仁”,以德治国 B .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统治 C . 道家——主张“民贵君轻”,强调“无为而治” D . 墨家——主张“兼爱”,强调“非攻”
二、<b >综合题</b>
  • 12.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

    【文明进步与发展】

    【疆域扩大与巩固】(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战争频繁的东周】

    1. (1) 夏朝是由谁建立的?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2. (2) 除了宫殿外,夏朝还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请你说一说夏朝建立的国家机构的实质。
    3. (3) 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
    4. (4) 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5. (5)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
    6. (6) 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材料二: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想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天命我去诛伐他。

    材料三: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使他们残害百姓。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

    材料四:“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商汤

    材料五:“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周文王

    1. (1) 桀和纣的统治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举实例说明。
    2. (2) 材料二、三中的“我”分别指的是谁?他们“诛伐”或“惩讨”的结果如何?
    3. (3) 材料四和材料五都体现了什么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性?请举实例加以印证。
    4. (4) 结合五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感悟。(至少两条)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1.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商君”是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
    2. (2) 材料二体现了商君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请你写出商君变法的其他措施。)
    3. (3) 结合材料三以及所学内容,说一说这次变法的作用。
    4. (4) 商君最后被处死,请你说一说这次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从这次变法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 15.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上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经济新气象】

    材料一:

    【政治新面貌】

    材料二:

    【思想新动态】

    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1. (1) 这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上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些进步有何积极作用?
    2. (2) 图示中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在哪一时期完成的?请结合史实说一说封建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
    3. (3) 请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人物

      派别

      治国思想

      孟子



      庄子

      道家


      墨子



      韩非



    4. (4) 上述表格中的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