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果乘船出海,会看到港口的灯塔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②如果在山上遭遇石流,应立即远离泥石流,朝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山坡上跑。
③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来。
④日本多地震是因为该地区多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
⑤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A |
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 |
看到白色小颗粒 |
分子体积很小 |
B |
将黄豆和芝麻分别倒入量筒并反复摇晃 |
总体积小于黄豆与芝麻的体积之和 |
小分子间有间隙 |
C |
点燃镁条 |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 |
凡是发光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D |
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 |
烧杯内璧出现小水珠 |
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
⑴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⑵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加热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
⑶通过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从开始加热到分别达到42℃,甲、乙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Q乙。
加热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甲的温度/℃ | 30 | 34 | 38 | 42 | 46 |
乙的温度/℃ | 10 | 18 | 26 | 34 | 42 |
⑷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①用天平测出这卷铜线的质量m。
②计算出这卷铜线的长度l。
测量铜线质量时,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该卷铜线的质量m=g,铜线的长度l=cm。
【实验器材】量筒(刻度清晰但没有数值)、天平、胶头滴管、烧杯、密度为ρ1的铜块、细线和足量牛奶。
小应思考后设计如下:
【实验步骤】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粱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铜块的质量m1;
③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牛奶,用细线栓住铜块,将它缓慢浸没在量筒内的牛奶中,并标记下液面达到的刻度线A,然后取出铜块;
④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牛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倒入牛奶的总质量m2
⑤......;
⑥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余牛奶的总质量m3;
⑦计算牛奶的密度。
①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②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③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①设置对照组 ②求平均值 ③设置重复组 ④排除无关变量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9 |
99 |
99 |
99 |
99 |
99 |
方法一:水烧开后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
方法二: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大家都认为“方法二”比“方法一”更合理,理由是。
①该实验是通过比较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
②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乙图中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以下是他们设计的三种玻璃片,玻璃片内有不同形状的凹陷,可以滴加液体。从变量控制的角度分析,你选择哪种玻璃片进行实验,并说明理由。。
编号 |
纸张大小 |
纸张材质 |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m) |
|||
0° |
15° |
30° |
45° |
|||
① |
18cm×26cm |
打印纸 |
6.5 |
15.8 |
15.0 |
8.9 |
② |
18cm×13cm |
打印纸 |
6.4 |
15.8 |
15.1 |
8.8 |
③ |
18cm×26cm |
旧报纸 |
5.6 |
14.2 |
13.2 |
7.6 |
纸飞机 |
纸张大小 |
纸张材质 |
发射角度 |
甲 |
18cm×13cm |
打印纸 |
15° |
乙 |
18cm×13cm |
旧报纸 |
30° |
丙 |
18cm×13cm |
旧报纸 |
15° |
①R ②S ③P ④Q ⑤M
表一:不同年龄头发密度
年龄段(岁) |
人数(人) |
头发密度(根/平方厘米) |
18~29 |
24 |
142~150 |
30~39 |
18 |
136~145 |
40~49 |
17 |
129~137 |
50~60 |
17 |
125~132 |
①测量头发密度时用到的皮肤镜,其本质是一种可以放大数十倍的皮肤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皮肤色素性疾患的利器。小应认为皮肤属于生物体结构层次中的器官,请你帮他说明理由。
②分析表一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