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社九下6.2《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05 浏览次数:9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天台模拟) 下图为小华爸爸收藏的一张票证,此票证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 .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B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C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D . 二十世纪末期
  • 2. 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 “文化大革命”
  • 3. 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两个反革命集团,它们是指(    )

    ①康生集团    ②林彪反革命集团

    ③吴法宪集团    ④江青反革命集团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4. 读下图,对我国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

    A . 当时我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 B . 国家基本上完成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D .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粮食、油料等大丰收
  • 5. 读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 .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C .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工农业得到快速增长 D . “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6.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也折射出当时历史的现状。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历史现象的是(    )
    A .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 . 科学发展春风起,社会和谐旭日升 D . 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 7. 当时的报纸上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认为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    )

    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     
    ③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8. “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 . 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B .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 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D . 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 9. 不同时代的宣传漫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 .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0. 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似水流年》是一部以饱含血泪的笔墨,抨击中国“文革”十年浩劫的小说,是一曲用发自心底的真情,呼唤中国人绝不允许“文革”悲剧在神州大地重演的悲歌,值得重视和肯定。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
    A .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 .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 (1) 十年“文革”从哪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 (2) 根据材料概括“文革”的性质是什么?
    3. (3) 我们应从“文革”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 12. (2017九下·杭州月考)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儿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为实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目标,“长三角经济圈”的部分工业将转移至“成渝经济圈”。下图为长江流域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中游的武汉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早在晚清时期,清政府在此创办了汉阳铁厂等新式军用、民用工业。

    材料三:长江下游的浙江省,1958年领到中央分配的40万吨钢、铁生产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浙江把炼钢这一专业技术工作变成了全民运动,成百上千个小高炉遍地开花。但到年底,全省仅完成钢、铁23.4万多吨,其中还有许多是矿渣。——摘自浙江省档案馆资料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成渝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经济圈”部分工业转移的有利人文条件。并据图说出武汉适合发展钢铁工业的自然资源条件。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清政府创办新式工业的目的。
    3. (3) 材料三中“全民运动”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说说这场运动对发展工业的启示。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有生命力的,因为他从根本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有优越性的,因为它始终把人民当做是国家的主人,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刀切”也不是真正的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从今往后我们要吸取教训”。

    材料三: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杜马议员库誉佐夫说:“中国领导人选择了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难以估量的成就”。

    材料四: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试举一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2. (2) 材料二中“一口吃个胖子”.“一刀切”各指什么事件? “一刀切”产生了什么危害?   
    3. (3) 材料三中“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从哪次会议后开始的? 该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4. (4) 以上材料和苏联解体的事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