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简介
【材料一】闽西汉剧,一说来自湖北汉剧,一说是由广东北传闽西,一说与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有更深的渊源,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福建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
【材料二】闽西汉剧自清代乾隆年间传入闽西,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20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
【材料三】闽西汉剧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用昆腔、梆子腔、弋阳腔、佛调、民间小调等多种声腔;角色行当有小生、老生、丑、净、正旦、青衣等;以外江弦即闽西人称“吊规”作伴奏弦乐,配之以月琴、三弦、笛、唢呐、古筝、琵琶及青铜大锣等各种乐器,舞台气氛热闹、紧张。代表剧目有《大闹开封府》《二进宫》《贵妃醉酒》等,优秀表演艺术家有蔡迈三、陈坤福、邓玉璇等。2006年5月20日,闽西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到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大地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回到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它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家家户户的人们都围在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香喷喷的,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吃完晚饭,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的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