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卷

更新时间:2017-10-26 浏览次数:465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huì)    潮(xùn)     巾(ɡuó)     茶(lǔ) B . (sè)     慨(kānɡ)    招(lài)     热(zhōnɡ) C . 骨(quǎn)   嗦(duō)     夷(bǐ)      杂(chān) D . 贿(lù)     然(è)       逗(liáo)    恣(suì)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寓所    箫索    蓬松    泰然处之 B . 严谨    忌讳    伶丁    首当其冲 C . 乖觉    应酬    肥硕    耿耿与怀 D . 呵叱    无端    惘然    茅塞顿开
  • 3.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 ,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B . 这次比赛经过大家的努力,适得其反的获得了第一名。 C . 在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李刚处处带头,他真是悲天悯人呀。 D . 王明做操很规范,循规蹈矩的,值得大家学习。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 . 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 .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D .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鲁迅,选自《呐喊》。 B . 《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是闰土,作者“我”是次要人物。 C . 《清兵卫与葫芦》作者是志贺直哉,日本小说家。 D . 《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作者是当代作家曹文轩,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
  • 6.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段,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②但是互联网时代,汉字却陷入有声无形的窘境。
    ③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④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对智力的开发有巨大作用;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
    ⑤其兼备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任何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的。
    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
    A . ③⑥①⑤④② B . ③⑤④②⑥① C . ⑥①②③④⑤ D . ⑥②①④③⑤
二、综合性学习
  • 7. 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适合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____________,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 . 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 . 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 . 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 . 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 8. 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中,某班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材料。请你认真阅读这两则材料。

    材料一:调查结果显示,59.2%的数字阅读读者表示纸质读物在购买方面,明显地不如数字读物“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也是读者转向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例达到40.0%。此外,有29.2%的数字阅读者表示“方便检索信息”是他们选择数字阅读方式的原因。另外,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居民中,有36.7%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2.76元。

    材料二: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广阔的涉及面、低廉的成本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促进数字阅读快速发展。在地铁或公交车上,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人们低着头,专心摆弄手机、电子书或平板电脑。对于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群,只能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短暂时间,看手机新闻,刷微博,浏览小说……

    1. (1) 概括数字化阅读方式备受国人青睐的原因。(至少写出三点)
    2. (2)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同学们更热衷于电视、电脑和网络所构筑的声光世界,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针对这种现象,学生会发起“好书大家读,书香溢校园”的倡议,其中阐明读书作用的内容需要你来填写。(要求:用“读书,可以让……”的排比句式来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泪的蓑衣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阳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在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1. (1) 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3. (3)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①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请作简要分析。

    4. (4)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一样,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1. (1) 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②,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②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划线词语妙在何处?)

    3. (3) 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4. (4) 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 11. (2017八上·盐城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手掌里的清凉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丫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1. (1) 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2. (2) 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3. (3) 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味划线词语)

    4. (4) 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5. (5) 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四、命题作文
  • 12.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事物,我们常常有自己的看法,但受时间、地点、年龄、身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看法又常常会发生改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请以“                   改变了我的看法”(可填“他、那件事、那本书”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立意自定;(3)字数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