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 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
B |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 各取少量,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
C |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 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
D | 证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 向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铁 |
①若乙常温下是液体,则乙是。丙、丁均可通过中和反应生成乙,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若乙常温下是气体,乙和丙、乙和丁能相互转化。从丙和丁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丙的实验过程如下图。则操作I是;乙转化成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
用品 | 小苏打 | 洁厕灵 | 管道通 |
有效成分 | NaHCO3 | HCl | NaOH |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饮用水消毒剂。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受光照、振动或加热等影响可发生爆炸,但在水溶液中无危险性。自来水厂以亚氯酸钠(NaClO2)和盐酸为原料,用二氧化氯发生器现场制二氧化氯,再投加到水中进行消毒。
研究人员发现:1.0 mg/L氯气与0.5 mg/L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相当,氯气和二氧化氯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三氯甲烷(有毒副产物)。某研究小组采集了同一水源的水样,在40℃时,对两种消毒剂的浓度与产生三氯甲烷的浓度关系进行了对比实验。得出的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上述实验表明:氯气和二氧化氯在消毒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做消毒剂比用氯气更安全。通过不断完善制备与应用技术,二氧化氯在净水领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Ⅰ.Fe3O4中Fe2+、Fe3+、O2-的微粒个数比是1︰2︰4
Ⅱ.为确保只生成Fe3O4 , 需要通过调节O2的用量,来调控Fe(OH)2与Fe(OH)3的质量比
Ⅲ.第④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
①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理由是。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1:在乙、丙中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再分别放入80℃和20℃的水至没过长导管
口下端,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2:将装置按照a→b→c→d连接后,关闭K2 , 打开K1 , 将A中的液体滴入B中,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3:立即……,观察到乙中白磷燃烧。
①步骤1:丙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②步骤3:使乙中白磷燃烧的操作是。
【资料】二氧化碳气体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1:在B中放入5 g变质的NaOH固体样品,乙中盛满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2:将装置按照……连接后,打开K2 , 关闭K1 , 将A中的稀硫酸(足量)滴入B中,充分反应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1。
步骤3:将B中样品换成5 g的Na2CO3固体,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2。
① 步骤2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序号)。
② 步骤3的实验现象是。
③ 若V2 = 5V1 , 5 g NaOH固体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g。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组 | 无明显现象 | ||
乙组 | 铝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气泡的原因: |
【猜想与假设】铝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发生。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有气泡产生 | 铝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发生 |
同学们认为可能是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产生了影响,设计以下实验继续探究。
实验序号 | 1 | 2 | 3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有气泡产生 | 有气泡产生 | 无明显现象 |
实验1不能证明“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产生影响”,理由是。
试剂A是溶液,试剂B是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