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

更新时间:2017-12-20 浏览次数:2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
    A . 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 . 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 . 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 . 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 2.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    )
    A . 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 B . 科目一直不合时用 C . 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 D . 选拔出了很多人才
  • 3. (2017高一上·仙桃月考)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    )
    A .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 4. (2018高二下·邗江期中)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 . 深受宗法影响 B . 突出皇权至上 C . 体现宗教色彩 D . 利于邻里和睦
  • 5. (2019高一上·蛟河月考)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 . 所谓“天”就是天理 C . 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D . 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 6.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此材料观点的是(    )

    A . 魏晋九品中正制 B .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 元朝设立中书省 D . 清朝设立军机处
  • 7.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宋书》中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8. (2017高一上·汕头期中) 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杨绾认为科举制(    )
    A . 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B . 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 . 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D . 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 9.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中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 . 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 . 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 C . 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 .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10.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下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 . 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 . 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 . 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 11.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由此,嘉庆帝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是(    )
    A .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 B .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 C . 明确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 D .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2. (2023高一上·河南开学考) 《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
    A . 分封制的必要性 B . 宗法制的合理性 C . 立嫡制的合法性 D . 世袭制的重要性
  • 13.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 . 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 . 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 . 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 . 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 14.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 . 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 . 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 . 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 . 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15. (2017高一上·仙桃月考) 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    )
    A . 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 .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 . 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 . 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 16. (2017高二上·如东月考)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两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在此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7. (2018高一上·深圳月考) 《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A .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 . 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 . 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 . 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 18.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内阁制
  • 19.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 B . 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 C . “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 D . 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
  • 20.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 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 . 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 . 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 . 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 21. (2019高二下·醴陵期中)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 礼乐制度的破坏
  • 22. (2024高一上·兰州期中)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 .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 23. (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 24.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 .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 .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 .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 .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 25. (2019高一上·南宁期中) 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 . 天赋人权 B . 民主共和 C . 君主立宪 D . 权力制衡
  • 26. (2018高一下·灌南月考)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 . 农具 B . 礼器 C . 食具 D . 货币
  • 27. (2019高一上·合肥月考)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 28.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A . 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 . 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 . 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 .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 29.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二、材料分析题
  • 30. (2020高二下·南昌月考)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 31.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2. (2)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3. (3)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 32.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 (1) 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 33. (2017高二下·陕西期末)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