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 | 胃液 | 胰液 | 胆汁 | 血浆 |
pH | 0.9-1.5 | 7.5-8.0 | 7.1-7.3 | 7.35-7.45 |
下列液体中,碱性最强的是( )
物质1 | 物质2 | |||||
名称 | 化学式 | 物质类别 | 名称 | 化学式 | 物质类别 | |
A | 氮气 | N | 非金属单质 | 氧化亚铁 | Fe2O3 | 碱 |
B | 纯碱 | Na2CO3 | 碱 | 碳酸 | H2CO3 | 有机物 |
C | 硫酸钾 | K2SO4 | 盐 | 五氧化二磷 | P2O5 | 金属氧化物 |
D | 硝酸 | HNO3 | 酸 | 氢氧化镁 | Mg(OH)2 | 碱 |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⑥NH3
①将毒重石进行粉碎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③将滤液2通入到滤液1中
已知:★SO2+I2+2H2O═H2SO4+2HI(无色溶液);
★常温下,碘微溶于水;
★5SO2+2H2O+2KMnO4═K2SO4+2H2SO4+2MnSO4(无色溶液).
① 混合气体通过图示吸收装置一定时间后,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色时即可停止通气。此法适宜测SO2含量较(选填“低”或“高”)的混合气体。
② 吸收装置内的I2的淀粉溶液也可以用溶液代替作为指示剂,因为.
请你根据以上设计过程,完成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反思评价】小军认为小敏在实验设计中存在不够严密的地方,请帮他指出:。
【交流讨论】试管③中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同学们分析了两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一致认为没有H2SO4 , 其理由是。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二种推理:
推理1:含有Na2SO4、Na2CO3和NaOH 推理2:含有Na2SO4、Na2CO3
正确的是推理(选填“1”或“2”)。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药品和水;③如图所示,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量气管,带有刻度的玻璃管,D为水准管); ④由A向B中滴加试剂至过量;⑤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 mL(经查,该气体密度为ρg/L);⑥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重,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W g。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C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证明李洋同学的判断是的.(填 “正确”或“错误”)。
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
②原因二:反应C+2CuO高温 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请你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
A.铁与硫酸铜溶液、铜与硝酸银溶液、氢气与氧化铜之间都能发生置换反应,因此,置换反应不一定在溶液中进行;
B.NaOH溶液与CO2、SO2、SiO2都能发生反应,所以碱溶液能与所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固体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方案I:硫化铜在硫杆菌的作用下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反应方程式为:CuS+2O2 硫杆菌 CuSO4;
方案Ⅱ:高温煅烧硫化铜,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30克石灰石放入甲图A装置中,同时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C装置中吸收到的由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并据此绘成乙图中的曲线;
③根据实验结果计算该石灰石的纯度。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请说说你的改进措施。
甲 | 乙 | 丙 |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g) | 35.0 | 40.0 | 45.0 |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 (g) | 2.5 | 2.9 | 2.9 |
试回答下列问题:
ab段的实验现象bc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