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练习

更新时间:2016-11-23 浏览次数:491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土豪”这个词早就存在于汉语体系中,原本指横行乡里的地主,但如今的网络上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富有但没有文化之人。“土豪”一词的变迁体现了( )

    A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 .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C . 无知网民对传统文化的糟蹋 D . 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2. 对于父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有的地方叫“爹”,有的地方叫“大”,有的地方叫“爷(耶)”等等。对于这种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 文化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B . 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C . 各兄弟民族共同镕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 .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
  • 3.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广西钦州市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它的坭兴陶源于唐朝,经历唐、宋、元、明各朝,在民国初期达到了高峰,坭兴工艺品先后在海内外获得大奖。钦州坭兴陶备受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青睐。由此可以看出( )

    A . 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B . 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 C . 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D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 5. 第五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于2015年3月21日举行。论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清明文化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天人合一与清明文化”为主题,交流探讨清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丰富清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  )

    ①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推动作用

    ②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趋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6. 某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大拆大建,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一座座欧美风情建筑拔地而起。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是因为( )

    ①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使中华文化多姿多彩

    ②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乡村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7. 2015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或去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观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据此回答问题。

    1. (1) 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 (2) 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

      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一代名儒弘一法师李叔同,借用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参考一首日本歌曲的歌词并浓缩《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创作了名曲《送别》,20世纪中国人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名曲《送别》的创作(   )

    ①说明了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不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
  • 9. 澳门第十二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与江西省政府合办。借助这一平台,赣澳两地人民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根情谊更加深厚,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上述材料(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共性同一

    ③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二、主观题
  • 10. 材料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一行18人结束了十天在中国福建的夏令营活动,于2011年7月23日回到多伦多。在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诸子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中华文化外,提线木偶、影雕等传统文化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同时营员们还品尝了地道的小吃,体验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都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在中国的“根”也有了深刻的认同。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试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营员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2.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11. 扬州园林非常有特色,集北方妙景之雄与南方佳境之秀于一体,被誉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其中,瘦西湖是国家级风景区,个园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00年的建城历史使得扬州积淀了厚重灿烂的地方文化:“杨州八怪”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州学派”影响久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自成一派;“杨州盆景”为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扬州美食南北皆宜,且杨州是“淮扬菜之乡”,扬州包子、杨州酱菜、杨州炒饭闻名海内外;等等。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

  • 12.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剧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 13. 中国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国无宁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瓷器艺术进入暗淡失色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朴素大方的日用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20世纪前半叶为什么是中国瓷器艺术暗淡失色的历史时期?

    2. (2)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艺术蓬勃发展对中华文化创造新的辉煌有何启示?

  • 14.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忌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丈化最强音。”

    1. (1) 结合材料,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2. (2)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试为广大青少年提四条合理化建议。

  • 15.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忘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文化最强音。”

    1. (1) 结合材料,谈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2. (2)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请为广大青少年提出合理化建议。

  • 16. 《人民日报》2012年8月2日报道,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 17. 材料一 据加拿大《世界日报》报道,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一行18人结束了十天在中国福建的夏令营活动,于2011年7月23日回到多伦多。在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除了朱子文化和茶文化等人们熟知的中华文化外,提线木偶、影雕等传统文化也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同时营员们还品尝了地道的小吃,体验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十天的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都感悟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魅力所在,亲眼目睹了家乡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对自己在中国的“根”也有了深刻的认同。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藏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藏族文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西藏文化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离开西藏文化,中华文化就不完整;离开中华文化,西藏文化就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繁荣有赖于西藏和其他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而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有力地促进包括藏族文化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试从文化生活角度告诉参加2011加拿大华裔青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的营员们,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2.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中国好声音——TheVoice of China》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一夜“爆红”,创同时段收视高峰。“好声音”的节目形式来自荷兰,制作方花费巨资从荷兰引进了全套节目版权和设备,但“好声音”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本土改造,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寻找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

    材料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然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要面对西方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下的境遇,既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压力,同时又激发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当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并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 (1) 透视《中国好声音》音乐评论节目的成功,有人感慨地说:“综艺节目的成功,借鉴欧美的成功模式是一个必由之路。”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中国文化应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

    3. (3) “借鉴外来文化优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哲学启示?

  •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是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它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材料二 近年来,昆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存活现状并不乐观。传统戏曲只有呈现当代的审美价值,才能引起当下观众的共鸣。因此,创新是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甲认为,创新一定要以继承为基础,不能在对昆曲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创新。学者乙认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和发展,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要进一步丰富昆曲的表演形式,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学者丙认为,昆曲创新一定要遵循戏剧发展规律,一些经典昆曲剧目如《牡丹亭》,应以继承为重,创新时最多只能在灯光和服装上做些变化。

    1.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加强昆曲传承对中华文化发展的意义。

    2. (2) 请你运用矛盾分析法评析三位学者看法的合理性。

    3. (3) 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昆曲创新工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