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8 古代诗歌阅读之...

更新时间:2017-11-29 浏览次数:1028 类型:一轮复习
一、诗歌鉴赏
  • 1. (2016高三·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  ② 分付:交给,安排。

    1. (1) 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2) 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

  • 2. (2016高三上·泰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 (1) 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

    2. (2) 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3. (3)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 3. (2016高三上·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注】本诗为作者元和十二年冬在江州所作,当时作者的弟弟白行简将于次年春天从梓州赴江州,先以信告知作者,这是白居易接到信后答复他的一首诗。

    1.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2) 请鉴赏尾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 4. (2016高三上·厦门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 C . ”白发好禁春”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D .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写出寻春过程中的曲折。
    2. (2)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2016高三上·莆田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 (1)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 (2)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6. (2016高三上·霞浦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 (1)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 (2) 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7.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 (1)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 .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D .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E .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 (2)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 8. (2017高一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 . “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 . “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 . 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 . 芭蕉和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各有各的哀愁,各有各的诉求。
    2. (2)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 9. (2017高一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田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 B . 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 C . 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 . “堪恨西风吹世换”运用对比,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 E . 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2. (2) 这首词最后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加以分析。
  • 10. (2017高一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 . 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 C . 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比棉花白净。 D . 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感。 E . 该诗先情后景,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表达的套路相同。
    2. (2) 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