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 千克/米 ) | 0.2 | 0.6 | 0.8 | 1.0 | 1.2 |
(帕) | 98 | 294 | 392 | 490 | 490 |
(帕) | 98 | 294 | 392 | 490 | 588 |
试完成下列问题:
m桶/kg | G/N | F/N | m总/kg | F浮/N | m排/kg | |
石块 | 0.1 | 3.0 | 1.5 | 0.25 |
| 0.15 |
铁块 | 0.1 | 7.0 | 4.0 | 0.40 |
| 0.30 |
铝块 | 0.1 | 2.5 | 0.5 | 0.30 |
| 0.20 |
根据小东的实验方案,请你将数据表格补充完整,并写出数据分析处理过程及结论。
表一 物体甲(重为32牛)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F(牛) |
22 |
18 |
14 |
10 |
8 |
F浮(牛) |
10 |
14 |
18 |
22 |
22 |
F桌(牛) |
78 |
82 |
86 |
90 |
92 |
表二 物体乙(重为40牛)
实验序号 |
6 |
7 |
8 |
9 |
10 |
F(牛) |
30 |
25 |
22 |
18 |
15 |
F浮(牛) |
10 |
15 |
18 |
22 |
22 |
F桌(牛) |
78 |
83 |
86 |
90 |
小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小龙: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小山: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小杜: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他们用体积相同的A、B两块实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等仪器完成了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
金属块 |
物体重力/N |
液体密度/g·cm-3 |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cm3 |
测力计示数/N |
1 |
A |
5 |
1.0 |
20 |
4.8 |
2 |
A |
5 |
1.0 |
60 |
4.4 |
3 |
A |
5 |
1.0 |
100 |
4.0 |
4 |
A |
5 |
1.2 |
100 |
△ |
5 |
B |
3 |
1.2 |
100 |
1.8 |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
物重G/N |
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F/N |
空桶和排开水的总重G总/N |
A |
浮力F浮/N |
排开水重G排/N |
1 |
1.2 |
0.7 |
1.1 |
0.6 |
0.5 |
0.5 |
2 |
2.0 |
1.5 |
1.0 |
0.6 |
0.5 |
0.4 |
3 |
2.4 |
1.7 |
1.3 |
0.6 |
B |
0.7 |
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 ;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读出;
D.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F.整理实验器材。
猜想一: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按照图中字母顺序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同一物体,做了如下实验:
①由实验可计算:木块的密度为g/cm3;
②木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浮力的大小为(设木块不吸水且体积不变)。
步骤一:将橡皮泥做成“碗”状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漂浮在水面上;
步骤二:把橡皮泥从水中取出捏成团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下沉至杯底.
①橡皮泥第一次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
②由此该同学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其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而忽略了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实验序号 |
h(厘米) |
F1(牛) |
F2(牛) |
1 |
1.0 |
7.7 |
10.3 |
2 |
2.0 |
7.4 |
10.6 |
3 |
3.0 |
7.1 |
10.9 |
4 |
4.0 |
6.8 |
11.2 |
5 |
5.0 |
6.5 |
11.5 |
6 |
6.0 |
6.5 |
11.5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中F1、F2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圆柱体在浸入水的过程中,F1, F2 ;
②表中实验序号的数据表明, 圆柱体在相应的位置已全部浸没在水中;
③表中两组数据间F1变化量的大小为ΔF1 , 相应的F2变化量的大小为ΔF2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圆柱体在水中缓慢下降的过程中,ΔF1与ΔF2的关系是。当圆柱体处于实验序号6的位置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为牛。
⑴将容器放在电子秤上,并只向甲筒中注满水,记下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1;
⑵将手镯缓慢浸入甲筒的水中,在此过程中电子秤的示数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浸没后,在如图所示位置记下此时电子秤的示数为m2;
⑶将手镯放在筒底后,手拿开,记下电子秤的示数为m3;则此手镯密度的表达式ρ=;
⑷若测量前将甲筒中的水装满时,有部分水进入乙筒中,则他所测手镯的密度与手镯的真实密度相比将(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偏差”)。
实验序号 |
ρ物(×103千克/米3) |
V物(×10-6米3) |
ρ液(×103千克/米3) |
V露(×10-6米3) |
1 |
0.4 |
10 |
1.0 |
6 |
2 |
0.4 |
15 |
1.0 |
9 |
3 |
0.4 |
20 |
1.0 |
12 |
4 |
0.6 |
15 |
0.9 |
5 |
5 |
0.6 |
15 |
1.2 |
7.5 |
6 |
0.8 |
15 |
1.0 |
3 |
7 |
0.8 |
15 |
1.5 |
7 |
8 |
0.8 |
24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