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11:探究题专练(2)

更新时间:2021-04-20 浏览次数:128 类型:复习试卷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1七下·浙江期中) 书籍和棉被等久放在房间中容易长霉菌,为了除湿、杀菌,人们经常将它们放在太阳下晒。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他们提出了“阳光中哪种辐射可以杀菌”的研究课题,并制定以下实验步骤:

    ⑴查阅资料:知道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

    ⑵提出假设:红外线也可能有杀菌功能。

    ⑶实验并记录数据:

    光的种类

    红外线

    红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紫外线

    光照前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20

    光照时间

    4h

    4h

    4h

    4h

    4h

    4h

    4h

    光照后细菌菌落数

    20

    20

    20

    20

    20

    20

    0

    ⑷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阳光中具有杀死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辐射是

  • 2. (2021七下·慈溪期中) 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小明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

      这个现象说明:

    2. (2)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若在三棱镜与光屏之间插入一块红玻璃,则发现光屏上只有红色光,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乙所示。这一现象说明:
    3. (3) 在第(1)步基础上,在白屏上蒙一张绿色纸,发现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丙所示。这一现象又可以说明:
  • 3. 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 . 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 . 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 (2) 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 (3) 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 4. 【提出问题】人们把冰箱、洗衣机等这一类家电叫“白色家电”,这是因为这类家电表面一般都是浅颜色的。小明发现家里的冰箱外表面是白色的,但冰箱后面却有一大片黑色的细管,为什么冰箱后面的细管是黑色的呢?爸爸告诉他:冰箱白色的外表面是为了减少外界热辐射的吸收,后面黑色的细管(冷凝器)是有利于将内部的热量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

    【猜想与假设】小明猜想,物体吸热、放热的本领可能与物体颜色的深浅有关。

    【设计·进行实验】小明找来一些器材,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

    1. (1) 请你利用下面给出的器材设计这个实验。

      实验器材:可密封的相同烧瓶两个,瓶内插有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其外表面已被涂成黑、白两种颜色(如图所示),家用取暖器一台。

      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步骤):

    2. (2) 在现有器材的基础上,你可以增加一种器材进一步探究物体放热本领与颜色深浅的关系,实验方法:
  • 5. 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玻璃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玻璃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 (1) 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实验二:将不同颜色的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上,观察纸的颜色,得到的结果如表二所示。

      表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白光

      纸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2. (2) 由表二可以得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
    3. (3) 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为什么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
  • 6.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
    1. (1) 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的存在。
    2. (2) 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其原因是
    3. (3) 某人在乘坐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4. (4)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
  • 7. (2021八下·慈溪月考)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 (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 (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 (3) 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8. 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 (1) 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2. (2) 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3. (3)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 .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 .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 .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 .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 9. (2021七下·柯桥月考) 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 (1) 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 (2) 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点,最高的是按住点。
  • 10.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见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2.50

    1.50

    2 131

    2

    31.00

    2.00

    1 284

    3

    48.50

    2.50

    656

    1. (1)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 (2)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3. (3) 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 11. 俗语“燕子低飞蛇过道”传递的信息是的来临;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这表明声波能传递
  • 12. (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 小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完成如下操作,回答问题:

    1. (1)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M,移动蜡烛 N 直到与蜡烛 M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选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
    2. (2) 图乙是记录的实验结果,获得此实验结果的操作。由此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3. 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 (1) 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填序号)方向移动。
    2. (2) 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
    3. (3) 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
      A . 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 . 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 .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 14.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 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 (1) 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 (2) 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 15. (2021八下·慈溪月考) 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16. 如图所示,在“观看水中的硬币”活动中,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找一个角度使你刚好看不到硬币的最右端A点。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

    置不变,在同学逐渐把水加入到杯中的过程中,硬币上的B点和C点能先后被你看到。

    1. (1) 你所看到的水中硬币是一个变(选填“深”或“浅”)的虚像。
    2. (2) 图中画出了刚看到C点时光的传播示意图,入射角是αC;如果刚看到B点时的入射角是αB , 则αBαC
  • 17. 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2)(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

  • 18. (2021八下·慈溪月考) 人的眼睛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图所示,是描述人眼看物体的成像图,其中看远处景物的是图,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像(选填“实”或“虚”)。

  • 19. (2021八下·慈溪月考) 小科利用发光二极管镶嵌成字母“F”的白色方格纸板、凸透镜(未知焦距)、光具座完成“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小科应该选择在(选填“明亮”或“黑暗”)环境中完成该实验效果更佳。
    2. (2) 当方格纸板、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小科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字母“F”的清晰的像。接下来,小科想到光路是可逆的,他想:若保持烛焰与光屏间的距离不变,还可以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若要得到该像,他应该怎么操作?
  • 20. (2021九下·绍兴月考) 实验小组用自制的水凸透镜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移动蜡烛在不同位置成像,并记录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 (1) 当蜡烛和水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左移”或“不动”或“右移”)。
    2. (2) 实验小组发现人眼中的晶状体与水凸透镜相似,可以通过调节凸度来调节成像的距离。如果光屏和水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应对水透镜(选填“注水”或“抽水”)。
    3. (3) 若要用此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水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

  • 21. (2021七下·萧山期中)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1) 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2. (2) 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 (3) 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 2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高度上。
    2. (2)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 (3) 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4. (4) 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 23. 在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如图甲所示的A、B两个凸透镜。

    1. (1) 透镜A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透镜B的焦距。
    2. (2) 为测出透镜A的焦距,做了图乙所示实验,则透镜A的焦距为cm。
    3. (3) 蜡烛放在主光轴上距离透镜A两倍焦距处,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移动。
    4. (4) 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只将透镜A换为透镜B,光屏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的、倒立的实像。
  • 2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A、O、B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

    1. (1) 将凸透镜向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2. (2) 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3. (3) 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整光屏位置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实验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三个可能的原因:

    5. (5) 第2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cm)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cm)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到凸透镜距离(cm)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写出两个探究结论:

  • 25. 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又对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 (1) 小峰第一次选取一个凸起程度较小的凸透镜,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所示,测得的焦距为
    2. (2) 第二次他又选用一个凸起程度较大的凸透镜,测得的焦距为8 cm,由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3. (3) 在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 cm和22 cm,与理论像距20 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2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 cm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 cm刻度处时,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 当把蜡烛移到35 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中的

  • 27. (2023七下·越城期中)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 (2)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厘米刻度处。
    3. (3) 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 (4) 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 28. 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厌恶,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能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①噪声除草。科学家发现,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样。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②噪声诊病。科技人员研制出一种激光听力诊断器,先让装置发出微弱短促的噪声波,使人的耳膜振动,然后由装置中的微型电脑根据回声,把有关耳膜功能的数据显示出来,供医师诊断。此法测试快速,对人体无害且不痛不痒,很适合儿童诊病。

    ③噪声武器。目前已研制出一种“噪声弹”,能在瞬间释放出大量噪声波,麻痹人的中枢系统,使人暂时昏迷。该弹可以用于对付恐怖分子,特别是劫机犯等。

    1. (1) 噪声被利用时(选填“能”或“不能”)成为乐音。因为噪声是由发声体做(选填“无”或“有”,下同)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而乐音是由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2. (2)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对人类来说,噪声
  • 29.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 (1)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2. (2) 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 (3) 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 30. 1999年,某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一种超低温原子云为媒介,成功地使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降低为真空中的二千万分之一,这种光速度接近普通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此成果在光计算机、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科学家正努力将光速降低到每小时传播40m左右,慢到几乎与乌龟爬行的速度相当。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第一句话可知,光在超低温原子云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m。
    2. (2) 本材料说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的。
    3. (3) 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光速只有3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场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