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概况 |
高祖、太宗时期 |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
高宗、武后时期 |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
玄宗时期 |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1920 年 5 月 4 日 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 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那时候, 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 生的……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 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 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
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 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毛泽东 五月廿六日 |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 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 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 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 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 1855 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 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 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 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 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 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 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 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 抢手。
——摘编自徐 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 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三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 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 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材料一 “贞观之治”的显著特色就是“创新”、“和谐”、“有节”。贞观之治的“创新” 特点体现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贞观时期进步民族政 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植根于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材料二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
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 风而自化。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材料三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 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 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 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