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物态变化 (中等难度)

更新时间:2021-05-10 浏览次数:13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 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同学们提出了几种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固态水银

    固体酒精

    甲苯

    熔点(C)

    -39

    1064

    -117

    1515

    3410

    -95

    A . 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 B . 水银温度计能测低于-40C的气温 C . 纯金掉在钢水中不会熔化 D . 钨在3410C可以是液体
  • 2. (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 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6min B . 48C时的海波是液态 C . 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 . 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 3. (2021七下·慈溪期中)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液      ②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出现湿润现象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玻璃窗上出现了冰花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4. (2020七上·仙居期末) 2020年12月14日的一场人工降雪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雪)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 . “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形成的 C .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 . 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 5. (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 6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在 3 ~6min 内是液态 B . 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 . 在 4~6min 内,甲的内能保持不变 D . 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 6. 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

    A . 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 B . 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 . 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 . 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一直升高
  • 7. 如图是某网友拍摄的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 . 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 . 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 . 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是因为太阳光在两种砖上的照射强度不同 D . 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 8. (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 下面叙述的四种产生“白气”的现象中,有一种“白气”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几种都不一样,这一种“白气”是( )。
    A . 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 B . 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冒出“白气” C . 吸烟时, 嘴里喷出的“白气” D .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冒出一股“白气”
  • 9.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 . 同时沸腾 B .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 . 稍后沸腾 D . 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 10. (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 科学课上,老师用镊子夹取一大块干冰放入装有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水立刻剧烈“沸腾”,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关于上述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干冰升华要放出热量 B .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 .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 . 白雾是水沸腾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 11. 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 . “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 . “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 . “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
  • 12. 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 .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 . 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 . 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 13. 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变为气态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汽化 B . 液化  C . 凝固 D . 熔化
  • 14.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沸腾的水越来越少是汽化现象 B . 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C . 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 . 窗上形成“冰花”是凝华现象
  • 15. 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 . 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 .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 . 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 16. 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 . 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 . 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 . 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 17. 下列现象中由于凝华造成的是( )
    A . 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 B . 冻鱼出冷库后比进冷库前重 C . 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 D . 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蒸气
  • 18. 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
    A . 初春,冰封的河面开始解冻 B . 盛夏,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 C . 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 . 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 19. (2021七上·柯桥月考) 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 . “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 20. 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科学原理。《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中,关于露的形成;《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 . 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 . 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 . 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 . 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二、填空题
  • 21. (2021·瓯海模拟)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的返回舱成功带回了从月球采集的土壤。

    1. (1) 嫦娥五号带回1.7千克的月壤,这些月壤从月球到达地球后,月壤的质量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带回的月壤颗粒中含有玻璃成分,科学家推测其主要成因是陨石撞击月面使一些岩石在高温下熔化,之后自然冷却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 22. (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 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定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在熔化过程中(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 23. (2020九上·新昌期末) 如图是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同时均匀加热,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相比较,QQ;AB是晶体甲熔化图像上的两个点,该晶体在A点时的内能B点时的内能。(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4. (2021九下·绍兴月考) 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结合图,回答问题:

    1. (1) 观察:如图甲,热水壶烧开水,水烧开的时候,发现壶嘴盖被冲开,壶嘴口上方有大量白雾,形成白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 (2) 实验:如图乙,厚玻璃管中装入一小团浸有乙醚的棉花,快速下压活塞,观察到棉花着火燃烧。说明活塞对做功,使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得乙醚燃烧。
    3. (3) 思考:小明同学联想到汽油机4个冲程,如图丙所示,图甲水汽冲开壶嘴盖现象图乙压缩气体实验从能量转化角度考虑分别和图丙中的(填序号)两个冲程相同。
  • 25. (2020七上·诸暨期末) 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如图。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所以篮子上罩纱布袋的目的是;为了使简易冰箱的制冷效果更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写一种方法即可)。

  • 26. (2020七上·诸暨期末) 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形成这些“白气”的物态变化是,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的气温较高。

  • 27. (2020七上·吴兴期末)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图中表示水在沸腾前的现象是其中的(选填“甲”或“乙”)图。
    2. (2) 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这一现象说明
  • 28. (2021七下·慈溪期中) 天空中的云五彩缤纷,常常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那么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被上升的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了云。(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29. 水不同状态的循环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雪花就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它是由水蒸气遇冷直接(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小冰晶。
  • 30. 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 (1) 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 (2) 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单位:℃)

      物质

      酒精

      煤油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三、实验探究题
  • 31. (2020七上·吴兴期末) 冬季路面积雪结冰成为许多地区交通安全出行的重大隐患。某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天气,马路上经车轮反复碾压的积雪,会比周围的积雪更容易熔化。于是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小组同学打算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探究:(如图1)

    步骤一:同学们选择低于0℃的室外进行实验,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两块大小、厚度相同的冰块。

    步骤二:把两根相同的细钢丝挂在冰块上,下方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

    步骤三:等待一段时间后,小组同学观察到细钢丝陷入冰块的深度不同,从而得出了结论。

    1. (1) 小组同学的上述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2. (2) 钢丝陷入冰块的原因是
    3. (3) 由于晚上气温会比白天更低,交警为了保障路面安全还会在路面上撒盐。该小组同学打算继续研究盐对熔化的影响。他们在实验室(室温10℃左右)分别用等质量的纯水和盐水制得纯冰、盐冰,处理成碎冰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同时观察试管中碎冰熔化情况,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分别绘制甲、乙两条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图像可知,在积雪已熔化的道路上洒盐,目的之一是
  • 32. (2021七下·鄞州期末) 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存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是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通过湿沙层水蒸发吸热使食物降温,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1. (1) 为了探究双层陶罐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用相同的双层陶罐,分别在不同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RH)条件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得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降温效果指数越大,表明降温效果越好),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不同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2. (2) 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试解释其原因:
  • 33. (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 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 (1) 通过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 (2) 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3. (3) 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
  • 34. 图示是甲同学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酒精

    煤油

    熔点(凝固点)

    0

    - 117

    -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 (1) 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甲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 (2) 交流评估时,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甲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乙同学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
  • 35. (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 在七年级下科学书中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应同学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章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章同学认为科学书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应同学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写出小章同学对小应同学的结论质疑的理由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确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

四、解答题
  • 36. (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公布了他发’现的新元素镓,镓是银白色金属,科技社团的同学们对这种金属很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将一小块固态的镓金属放入温水中,金属变成液态了,这一物态变化为(选填“熔化”或“液化”).如果放入沸水中,会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一过程属于(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 (2) 为了测出金属镓的密度,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⒉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左盘放好被测金属,在天平的右盘加了几个砝码后,当放入质量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偏右;若将这最小的砝码取出,指针偏左.要测出物体的质量,正确方法是.

      A.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B.取出最小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C.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横梁螺母向右调  D.不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

      ⒊接着记录金属的质量为

  • 37. (2020七上·吴兴期末)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有望为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绕、落、回三步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太空探索时代。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传回地面的国旗展示影像,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月球!

    1. (1) 在月球上竖起的这面国旗非常不容易,普通材质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会立即褪色(颜色物质发生分解而失去颜色),甚至旗面分解。这面国旗凝聚了科学家的心血,在-150℃-150℃的环境下不褪色,不串色,这体现了构成这面新型红旗物质的比较稳定。(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 (2) “长征五号”依靠的动力燃料,能实现无毒无污染发射,其携带的液氢温度非常低,达到-253℃,被形象地称为“冰箭”,会使周围空气极速降温,堵塞管道。表一为空气中某些气体的凝固点:

      表一                         表二

      气体

      凝固点(℃)

       

      气体

      凝固点(℃)

      性质

      氧气

      -218

      一氧化碳

      -199

      易燃易爆

      氮气

      -210

      氢气

      -259

      易燃易爆

      二氧化碳

      -78.5

      氦气

      -272

      化学性质稳定

      水蒸气

      0

      氖气

      -249

      化学性质稳定

      根据表一中数据可知,在“冰箭”周围空气中发生凝华的气体有:

    3. (3) 为避免影响火箭发射,火箭加注燃料时,需用气体吹除火箭周围的空气,通过表二中其他常见气体的有关性质,我们可以选用何种气体,说说你的理由
  • 38. (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 漂白液是家庭常用的洗涤剂。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来制漂白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O+NaCl+H2O。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含次氯酸钠(NaClO)5%的漂白液(漂白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1490g,请计算:
    1. (1) 上述反应方程式中,氯元素呈现了种化合价。
    2. (2) 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 (3)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医护人员必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眼罩。严重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水蒸气的现象而形成的。科研工作者日夜奋战在研究病毒的特殊实验室—负压实验室,人就像在高原上一样难受,但是这样可以防止病毒,因而安全性很好。
    4. (4)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保持室内通风可降低疾病感染几率。杀灭病原体一般采用消毒液,常见的消毒消毒剂有:84消毒液、过氧乙酸溶液、双氧水溶液、醋酸溶液等。灾区消毒多采用“84”消毒液。市售“84”消毒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实际使用时,质量分数一般为0.2%~0.5%。若需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5%的消毒液,取100毫升原液加水至1000毫升即得,那么若要配制质量分数为0.2%的消毒液16升,需要取原液毫升(消毒液密度均取1克/毫升)。对空气中的病原体除了消毒液可以直接杀死外,医院中还有什么办法
    5. (5) 2020年初全球爆发的大规模新冠肺炎,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简称 ECMO(如图),是一种人工心肺机,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相关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 . ECMO运作时血液应从人体的静脉引出 B . 血泵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相当于人工心脏 C . 氧合器进端的血液为鲜红色,出端的为暗红色 D . ECMO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以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交换
    6. (6) 治疗新冠肺炎往往需要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为了给方舱医院的病人及时提供用药的温水,小宝同学利用电磁继电器设计了一个自动恒温加器,如图所示,左侧的温度计是电接点水银温度计,右侧A为一段软导线, B为一个小型电热器,当温度低于℃时,加热器B(选填“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

  • 39. (2020七上·仙居期末) 如图,是我们烧开水时的情景。

    1. (1) 我们看到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2. (2) 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 40. (2021·鹿城模拟) 在极寒地区的冬夜,当空气湿度较大时,偶尔会出现绚烂的“寒夜光柱”现象,人们可以看到大气中出现一根根竖直向上拉长的光柱,如图甲所示;但在上述地区干燥的冬夜或者夏季,往往难以看到该现象。图乙为“寒夜光柱”的形成示意图,请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寒夜光柱”现象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