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等难度)

更新时间:2021-05-10 浏览次数:1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七下·柯桥月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MV红遍网络,唱者激情无限,欢笑与润水交织,听者观者动容,激发人性中真实、温暖、朴素的爱国情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B . 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C . 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歌手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D . 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 2.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A . 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 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 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 .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 3. (2021八下·慈溪月考)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一固定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 . 晃动 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 . 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 . 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
  • 4. 幼教机器人能跟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机器人的声音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B . 机器人的声音的响度无法改变 C . 机器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D . 机器人声音的音色和普通人一样
  • 5.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图:用力击鼓比轻轻击鼓产生的声音音调高 B . 乙图:人听到瀑布的流水声是由空气传来的 C . 丙图:倒车雷达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 丁图:人戴耳罩是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控制噪声的
  • 6. 如图所示,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可能的是( )

    A . 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 . 电铃的振动变慢了 C . 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D . 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 7. 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 . 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B . 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 . 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响度不同 D . 丁图中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 8.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 .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 9. (2021八下·慈溪月考) 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 . 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D . 学校路段“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
  • 10. 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 . 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 . 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色会发生变化 D . 推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发生变化
  • 11. (2021七下·诸暨期中) 图中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球被弹开得越远    C .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
  • 12. 如图所示,在一个水槽底部有一个透明密封玻璃罩,其中放有一个音乐闹钟。当闹钟开始闹铃时。往水槽内加水直到浸没玻璃罩,此时( )

    A . 看见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B . 看见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C . 看不到闹钟振动,听不到音乐 D . 看不到闹钟振动,听到音乐
  • 13. 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

    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

    蝙蝠

    1 000~120 000 Hz

    海豚

    150~150 000 Hz

    60~65 000 Hz

    大象

    1~20 000 Hz

    A . 蝙蝠 B . 海豚 C . D . 大象
  • 14. 下列实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A . 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 B . 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 . 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 . 预报海啸、台风
  • 15. 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
    A . 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 . 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比空气中慢 C . 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 .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音调比在空气中高
  • 16.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吉他演奏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 . 小提琴和双簧管演奏同一乐曲的音色是相同的 C . 所有的固、液、气体都可以成为声音的传播介质 D . 噪声既有不利的地方,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
  • 17.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超声波一定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快 B .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 “不敢高声语”的“高声”指声音响度大 D . 城区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 18. (2021八下·慈溪月考) 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 .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 .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 . 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 . 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二、填空题
  • 19. 百米赛跑时,发令枪发出了起跑信号,终点计时员是根据信号开始计时的,参赛运动员是根据信号开始起跑的,终点计时员之所以不依据另一种信号计时,是因为那种信号
  • 20. 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一般比男同学(选填“快”或“慢”)。
  • 21. 小明做了下面的探究实验:第一次他把铅笔放在离嘴不远处,敲击铅笔,耳朵听到了声音;第二次他用牙齿把铅笔咬住,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击铅笔,这时他也听到了声音。
    1. (1)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的是
    2. (2)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的原因是
  • 22.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如图所示,蝙蝠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 23.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超声波或次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24. 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
    1. (1) 二胡发声是因为琴弦在;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2. (2) 我们在远处也能听到二胡声,是因为
  • 25. 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古代建筑师利用造成的音响效果。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 s后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m。
  • 26. 下列每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1. (1) “隔墙有耳”说明声音
    2. (2) 小张的歌声“悦耳动听”,说明小张的歌声
    3. (3) 今天“锣鼓喧天,震耳欲聋”,说明锣鼓声的
    4. (4)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声音
    5. (5) 李琳的讲话“脆如银铃”,说明李琳的说话声
  • 27. 小华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铁质水管,小明在铁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来的。
  • 28. 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 (1) 喇叭放音时,小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2. (2) 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3. (3)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4. (4)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5. (5)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三、解答题
  • 29. (2021七下·柯桥月考)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   质

    声速v (m•s﹣1

    介   质

    声速v (m•s﹣1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 (1) 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写出一条即可).
    2. (2) 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原理,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 30. (2021七下·金华月考)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m·s -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 (1) 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 (2) 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 (3) 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 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边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 31. 如图甲所示,体育馆的顶端和四周制成特殊形状的结构;如图乙所示,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试说明建造体育馆及制作耳罩选取材料的要求及其作用。

  • 32. (2020七下·长兴期末)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
    1. (1) 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距离教堂19.32公里的同一个山顶上。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通过测量多次,(填减小误差的方法),作为最后的结果。
    2. (2) 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 (3) 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就会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2.5秒。人们为什么可以听到两次响声?
  • 33. (2020七下·新昌期末)   2019年12月29日,2019天姥山唐诗之路国际越野挑战赛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拉开序幕,5000人跨年越野逐鹿天姥山穿岩十九峰。如图是运动员越野时的部分画面。

    1. (1) 以重阳宫为参照物,跑步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是(选填“运动”或“静止”)。
    2. (2) 运动员跑步的脚步声是通过传入周围人群耳内的。
    3. (3) 路旁的茶叶在繁殖季节,茶叶植株在花瓣打开时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出来,通过蜜蜂采蜜会落到另一朵茶花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称为      (选填字母)。

      A . 自花传粉 B . 异花传粉 C . 人工授粉 D . 风力传粉
    4. (4) 在雨后的草丛里,有时还能看到蘑菇等大型真菌。蘑菇是通过产生进行生殖。
    5. (5)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相同时间比路程。本次越野挑战赛比较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与方法(选填“①”或“②”)是相同的。
  • 34. (2020八下·余姚期末) 汽车利用的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如图,汽车利用倒车雷达发射声波,经过0.01s后收到回波。如果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汽车此时离障碍物多远

  • 35. (2020七下·桐庐月考) 3月21日,我校师生分三个年级举行了春游活动。初二年级乘车到华夏文化园,客车载着师生于中午12点12分在校门口启动出发,停在目的地门口刚好12点20分。

    走进大门,只见一座座人物和动物的雕像栩栩如生,走过蜿蜒的长廊,穿过美丽的假山,只见人工湖上,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之中,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跃然眼前,湖水倒映着美丽的倩影,同学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不一会儿,来到一片树林中,林中的鸟儿在欢快的歌唱,树缝中漏下的点点光斑在地面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微风和殉,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

    1. (1) 请你从短文中,找出两处我们学过的不同科学知识或规律:

      例如:语句:湖水倒映着美丽的倩影

      科学知识:平面镜成像

      语句①

      科学知识:

      语句②

      科学知识:

    2. (2) 从校门口到华夏文化园的路程为3千米,则客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 36.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
    1. (1) 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的存在。
    2. (2) 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其原因是
    3. (3) 某人在乘坐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4. (4)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
  • 37. 俗语“燕子低飞蛇过道”传递的信息是的来临;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这表明声波能传递
  • 38. (2021八下·慈溪月考)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 (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 (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 (3) 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39. 如图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 (1) 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2. (2) 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的振动。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3. (3)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____。
      A .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 .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 .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 .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 40. (2021七下·杭州期中)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 (1) 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A . 声音具有能量 B .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 声音由振动产生
    2. (2) 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 (3) 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