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社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三目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1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清末某官员说:“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材料反映了( )           
    A .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 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2.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国战败”的影响不包括( )
    A . 刺激中国掀起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B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 外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 清政府与哪国签订条约中,最早涉及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日本
  • 4.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有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读音: shān)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是因为( )           
    A . 《南京条约》签订 B . 《北京条约》签订 C . 《马关条约》签订 D . 《辛丑条约》签订
  • 5.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它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它”是指(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德国 D . 法国
  • 6.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率领致远舰与日军奋战,最终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李鸿章 D . 邓世昌
  • 7.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 . 马尾海战 B . 黄海海战 C . 丰岛海战 D . 威海卫战役
  • 8.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间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 9. 下图是1898年谢赞泰先生创制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列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该漫画的创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B . 该漫画中出现的动物意为各省徽标 C . 该漫画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D . 该漫画体现了戊戌变法带来的影响
  • 10. “千古艰难唯一死,他的自杀堪称甲午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材料中的“他”是( )           
    A . 聂士成 B . 关天培 C . 丁汝昌 D . 邓世昌
二、材料分析题
  • 11. 宝岛浮沉,系于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历史沿革简表(部分)

    年份

    历史事件

    对台湾的影响

    1662年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684年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87年

    改置台湾省

    进一步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1895年

    签订《马关条约》

    资料卡片一

    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台湾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结果被清政府革职查处。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总额比甲午战争前30年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且此后涌现出一大批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

    资料卡片二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此后到1945年,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刻也未曾停止过。

    1. (1) 请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将上表空格处补充完整。
    2. (2) 资料卡片一反映清政府对民办企业的政策发生了转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并说明这一转变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
    3. (3) 请根据资料卡片二,概括台湾军民顽强抗日的共同目的。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 (1) 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 (2) 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 (3) 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 13. 观察《时局图》,回答问题。

    1. (1) 该图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时局?
    2. (2) 读图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

      代表国家

      势力范围

      租借地(割占地)

      德国

      山东

      胶州湾

      俄国(熊)

      法国(蛙)

      英国(虎)

      日本(太阳)

      美国(鹰)

    3. (3) 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内涵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