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时间 | 1894年 | 1905年 | 1912年 | 1913年 |
时间 | 成立兴中会 | 成立中国同盟会 | 就任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 发动“二次革命” |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材料一:
(科技著作)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时代的风貌。
材料三:陆游《杂赋》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指夜二时左右)方静,而五鼓(夜四时左右)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民族交融发展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
材料四: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内,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一: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明显地,采 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 国家和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 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经过艰难抉择, 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材料四: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一: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祀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自治团体: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市民是享有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因为市民群体就是城市的公民群体。市民的公民权赋予他们参与城市事务和城市管理的权利。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材料三:到8世界前半叶……它的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和咸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是当时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帝国。
——《西亚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
材料四: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定自己在技能上超过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一: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二: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西方有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还有人称他是用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融危机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资本主义世界(100%)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
1950年 |
1960年 |
1972年 |
美国 |
48.5 |
31.2 |
7.6 |
日本 |
1.3 |
3.2 |
12.3 |
欧共体各国 |
—— |
26.5 |
29.6 |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 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 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来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 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