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一带
②遗址规模大,数量多,已经显示了社会等级
③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④为研究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提供重要史料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④《授时历》的编订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③加强了政府对轮班匠的控制 ④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①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实现了大同社会美好愿望
③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④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
美国 | 3.1% | 2.6% | 3.5% | 6.5% |
欧共体 | -0.3% | 2.1% | 3.1% | 3.1% |
中国 | 5.2% | 9.1% | 10.9% | 15.2% |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达•伽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
③ 1492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
①是全球性的国际贸易组织 ②增强区域集团的经济合作
③成为区域集团的主流形式 ④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材料一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注:如果现在的法令规定让有斩首军功的人去做医生或者工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者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二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疏:“秦……用商鞅之法……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盐铁论·非鞅》:“大夫(桑弘羊,汉武帝时期主管财政的官员)曰:‘昔商君相秦也……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注:赡是充足富余的意思)。’”
材料一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终无以自强。
——《李鸿章全集》第三册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件
阶段 |
中国 |
世界 |
1895--1914 |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1914--1918 |
袁世凯复辟帝制、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美日加紧对华扩张争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
1918--1921 |
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中国共产党成立 |
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巴黎和会分赃、欧洲列强重新侵略中国 |
从上表中任选3个以上(含3个)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这些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材料 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初所发生的能体现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三件大事,并选取其中两件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一 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示意图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理论的说法,新产业的出现,是劳动分工发展的结果。然而从现代观念来看,它是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结果。
——何博传《科学技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